第59章 鱼米

“竹排下了吗?”周围人群越聚越多, 放眼看去密密麻麻都是人口,赵梦成便知道时间差不多了。

刘炳坤点了点头,又问:“可水流这么急, 咱们的竹排放下去能逮住鱼吗?”

虽说水位下降了,但去年洪水的威力依旧在, 河底淤积导致水流越发湍急, 他们轻易也不敢下河,被缠住就会没命。

赵梦成只说:“等着。”

没有人知道要等什么,刘炳坤更是记得抓耳挠腮。

赵椿和赵茂站在亲爹身边,伸长脖子往河道里头看,但也看不出什么奥秘来。

赶来看戏的乡里人比他们更心急, 一个个交头接耳。

“这是在等什么呢?”

“不是说抓鱼吗,怎么不撒网,也不下船?”

“咱们这边的河也不够大, 能有什么鱼。”

“孔子这么大的竹排能干啥, 鱼直接就能蹦出去。”

“也不一定, 赵梦成此人是有些本事在身上的。”

议论声中,赵梦成巍然不动,无人看到他身上的精神力飞快的蔓延出去, 占据了整一个河道, 正在为即将上演的好戏做准备。

赵茂差距到他脸色微微发表, 下意识的拽住他衣角, 动作却不敢太大。

唐糖好奇的看了他一眼, 大眼睛琢磨起来。

就在这时候,前头一阵惊呼。

刘炳坤连话都不会说了, 连声喊道:“龙,龙, 龙。”

“白龙,是白龙!”

两岸的百姓们猛然喊道,只见河道里头沉浮不定,若隐若现的,正是那头顶龙角的白龙。

在赵梦成的调教下,白蛇深谙装龙的办法,每每只露出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部分,从不露出真身。

赵梦成仔细一看,这家伙还给自己那两个小犄角套上了鹿角,乍一看很是唬人。

“白龙保佑!”老村长第一个跪拜下来。

他一跪,其他人纷纷跟着跪下磕头,一个比一个虔诚:“神龙保佑!”

就在这时候,天空一声巨响,仿佛天地开裂一般,河道竟是直接分裂蔓延,原本因为淤积抬起的河床,在此时朝着青山湖奔涌而去。

赵梦成脸色发白,微微一个踉跄。

“爹!”赵茂一直关注着他的神色,连忙搀扶。

赵梦成把手搭在儿子的肩头,掩住自己的异样。

他只是因势利导,将河道与青山湖的沟渠贯通,但只那么一下,身体内的精神力已经消耗一空,可见厉害。

幸好他早有准备,在春耕时期就诱导村民梳理沟渠,其中便有通常青山湖的部分。

如今全部派上了用场。

跪在地上的百姓们听见巨响,更是吓得不敢抬头,一个个几乎匍匐在地。

“白龙发怒了!”老村长哆嗦着喊。

赵梦成拍了一下刘炳坤和王明:“把竹排拉上来。”

两人也是恍恍惚惚,倒是还知道听话,纷纷起身将竹排拉上来。

这一拉,惊动了跪着的乡亲们。

只见做成三面网孔,一面敞口的竹排里,居然密密麻麻全是鱼,猛地一拉鱼身翻滚。

“快拉上来。”赵梦成提醒。

呆愣住的小伙子们才惊醒过来,飞快的将竹排拉上来,岸上立刻摊满了河鱼,每一条都有手臂粗细。

“这,这么多?”刘炳坤眼神都在发虚。

老村长第一个反应过来,连声喊道:“这是白龙赐给我们村的鱼,白龙保佑,咱们过年祭祀没白供奉牌位。”

“啥,你们还供奉了白龙的牌位。”隔壁村的后悔不已,早知道白龙这么给面子,他们就算自己吃糠喝稀,也得大鱼大肉的供奉白龙。

老村长没搭理他,只往河道里看,可现在哪里还有白龙的身影。

再想到白龙出现后的所作所为,忽然疏通的沟渠,如今河水哗啦啦的往青山湖里灌入。

老村长惊魂不定的看向赵梦成,想从他这边得到答案。

赵梦成自然不会解释,他也没法解释,之所以故弄玄虚就是为了掩盖真相。

只要他不说,围观这一场“大戏”的人就会将功劳都推个白龙在,自己就会想办法将这个故事描补成圆。

“村长,既然是上天恩赐的鱼,咱们快分了吧。”

赵梦成笑看着他,还说:“神赐之鱼吃了,定会让我们身体健康,无病无灾。”

“对对对,咱们赶紧分鱼。”其他人都兴奋起来。

老村长敲了一下烟杆儿:“你说的对,咱们还是按照出力和人头分,这么多鱼,见者有份。”

“老刘叔,给我们也分点呗,见者有份。”隔壁村的喊。

也有人说:“我们都在呢,白龙也不是全给你们送,也有给我们的。”

他们可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看着这么多鱼都走不动道儿了,一个个眼珠子都不会转。

只是他们碍于白龙的存在,都不敢上前抢。

老村长下意识的看了眼赵梦成,他心知这场古怪跟赵梦成脱不开关系。

去年白龙送棉花,今年又给他们送鱼吃,可见白龙是真看上赵梦成了,指不定真是个神仙下凡来。

赵梦成微微点头。

老村长一笑:“这么多鱼,见者有份,都回家拿盆去。”

“要什么盆,我抱着走。”围观的人见自己也能分到,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赵梦成咳嗽一声:“叔,鱼能填饱肚子自然重要,但白龙送来的东西里,还有一样东西更加重要。”

老村长看向河道,因为青山湖吞吐着大量的河水,吞下的多,流下的少,以至于短短时间内河道更浅了一些。

“你是说?”

赵梦成指了指河道:“丰产法中有写,河中淤泥捞出晾晒后融入田地,则能变贫为良,山上堆肥固然好用,眼前这些也不能浪费。”

“村长,这可是白龙送来的,若都挖上来用到地里头,定能保佑我们村年年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