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风起时

随着年老体衰, 老皇帝越发多疑暴虐,甚至连陪伴多年的皇后都沦落冷宫,下场凄凉。

越是如此, 宫人妃嫔越是只能哄着供着,生怕说错一句话让自己身首异地。

年初百济叛乱后, 镇北军“大败”, 皇帝怒而发出诏书,想要从各地军营抽调兵马征讨百济。

哪知道诏书一道道发出去,却又石沉大海,各地军营支支吾吾,搪塞了事, 竟是无一人前来护驾。

皇帝此时才知道大事不妙,若是一人,他自然是要重重责罚, 株连九族。

可如今各地联起手来给他这个皇帝下绊子, 皇帝一时竟无法反制, 更不敢动拱卫京城的十万大军。

暴虐的大脑在重重打击下,反倒是多了几分清醒。

皇帝再看朝中,如今皆是唯唯诺诺之人, 有才之人要么被抄家灭族, 要么被发配边疆。

就连顾太傅也……

皇帝并不懊悔愧疚, 只觉得当前无可用之人, 害得他堂堂一国之君竟要容忍各地反叛, 简直大逆不道。

心中愤恨暴怒,皇帝也不得不收敛几分脾气, 一边安抚镇北军,一边拉拢各地指挥使, 如此一顿操作下来,大周竟然显示出诡异的平静。

此次皇帝大怒,乃是因为北边又有流民造反,甚至自封为皇帝,简直没把大周皇帝放在眼里。

皇帝立刻想要调遣兵马镇压叛乱,哪知道圣旨刚下,那头便又开始问他要钱要粮。

可国库空虚,哪里来那么多银子粮食。

“该死,难道朕不给银子,他们就要眼睁睁看着流民坐大,一群混账东西。”皇帝暴怒。

宫人们纷纷跪下不敢吱声,生怕被皇帝看到。

皇帝愤怒的在大殿内来回转圈:“朕就不信满朝文武,竟选不出一二忠心有能之人。”

蓦的,他一脚踹在身旁的太监身上:“狗奴才,还不去传召。”

太监连忙爬起来要往外跑。

皇帝却又喝道:“等等。”

他拧起眉头,想到三日前大朝会上受到的难堪,那几个手握大权的大将军肆无忌惮,文臣却如被吓破胆的鹌鹑。

皇帝不去想是谁动不动就诛杀十族,但凡忠言逆耳的都被他杀的杀,砍的砍,只留下一群只会溜须拍马的。

他只怪满朝文武无人可用。

太监吓得瑟瑟发抖,生怕皇帝的怒火烧到自己身上来。

他猛地说:“陛下,朝中无可用之人,那朝外呢?”

皇帝冷冷瞥了他一眼。

太监却大着胆子开口:“奴才记得去年千秋节上,丰州府曾派人送来万福金箔,乃是当地万民祈福,祝愿陛下长命百岁。”

听见他提起去年千秋节时,皇帝原本已经要大怒,幸而后头的话救了太监性命。

太监见他沉吟不语,继续说:“奴才亲眼见过那万福金箔,货真价实,上面竟有万人指印,可见丰州一地对陛下您极为拥戴,一地百姓皆是如此,此地官吏自然更加。”

皇帝哦了一声:“竟是如此,你去把那金箔取来。”

去年千秋节皇帝大开杀戒,礼物只收了一半便停下,黄县令这样的芝麻绿豆小官呈上来的礼物,自然是没法到达御前。

谁知道阴差阳错,过了一年后,万福金箔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到了皇帝跟前。

对于一国之君而言,金箔自然是寻常可见的俗物。

若是往前两年,这样的礼物也不过是无功无过,不会在皇帝眼中留下痕迹。

可如今皇帝尽失人心,在朝中也慢慢失去控制,竟是十分需要这份“敬仰爱戴”。

金箔送到跟前,上面歪歪扭扭的名字和清晰可见的指印都显得那么真实,老皇帝再暴虐,此时也忍不住露出几分笑意。

太监心底擦了把冷汗,连忙说:“这么多的名字,奴才仔细数了数,竟是与上河镇一地的百姓人口一模一样。”

皇帝满意的点了点头:“上河镇县令是哪个?”

“乃是万名十三年状元郎黄庆,黄大人。”

皇帝对这名头毫无印象,他在位多年经历过的状元也多。

太监提醒:“便是那个曾提出各地拥兵自重,不是长久之道的黄庆大人。”

听了这话,皇帝倒是想了起来,忍不住皱了皱眉。

黄庆当初被他打发出去当芝麻绿豆官,并不是因为他弹劾各地守备军,而是因为他弹劾当时的国舅,万皇后娘家。

哪知道时过境迁,当时弹劾对万皇后毫发无损,如今却已经成过往云烟。

提起黄庆,皇帝忍不住想起顾太傅还活着的时候,也曾屡次劝诫,可惜那时候他只觉得烦人。

如今想来,顾太傅固然顽固不化,可至少忠心。

皇帝忽然道:“这几年上河一地治理的不错,黄庆也算是屈才,升迁为知州。”

太监连忙答应,心底觉得这三级跳太突然,可毕竟只是个小小的知州,他可不敢劝诫皇帝。

皇帝说完,又想起来丰州知府:“钱玉书也还算忠心,可惜能力差了点。”

想到丰州营的情况,皇帝又烦躁起来:“来人,派出十二府使,着令整顿军纪,严查各地守备,赐尚方宝剑,可酌情处理。”

太监听了心头一跳,暗道这不是个好办法。

各地对皇帝不满已久,甚至连命令都敢不遵从,这时候派遣使者过去岂不是送死。

可他什么都不敢说。

皇帝却对自己的处置很满意,甚至觉得即使管不了各地的守备军,但这一手也能恶心恶心他们,让他们知道谁才是一国之君。

圣旨前脚刚发出去,后脚就有人禀告三皇子求见。

皇帝统共四个儿子,曾经最为受宠的太子已自缢身亡,二皇子上蹿下跳惹人生厌,老四又年纪小了一些不能承担重任。

这么一来,原本不受重视的三皇子都显眼起来。

“儿臣参见父皇。”三皇子行礼。

皇帝点了点头,不冷不淡:“起来吧。”

三皇子对殿内一片狼藉视而不见,保持着微微鞠躬的姿态,显得分外谦逊。

“父皇近日事忙,看着又瘦削了一些,国家大事固然重要,可父皇也要保重身体啊,您的身体才是一国之本。”

儿子孝顺贴心,即使是皇帝也被哄得脸色缓和了一些:“难得你还惦记着朕,不像有些人就盼着朕早日归西。”

三皇子忙道:“自古邪不胜正,父皇乃是天子,定是有上天庇佑。”

皇帝脸色一沉,想起去年千秋节的噩耗,若不是那场连绵不断的天灾,大周也不会一下子落入如此被动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