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大乱始

钱知府一直盯着丰州营的反应, 也是怕指挥使一时恼怒,直接跟他干一架。

哪知道千算万算,没想到指挥使来了个祸水东引, 直接把人丢给了上河镇。

难民被赶走,钱知府立刻就安心了, 左右不要他出银子, 上河镇能有办法安抚难民自然好,若是不能,烂摊子也是姓黄的跟丰州营的,不关他事情。

钱知府自觉这一招高妙,连着几日都是乐呵呵的, 翘着二郎腿喝茶享受。

这一日,他派出去盯着丰州营的人匆匆回来禀告。

“十几匹马,去了哪里, 朝何方向, 你可看准了?”钱知府连忙问。

下属忙道:“其余没看清, 但有五匹马朝着京城去了。”

钱知府拧起眉头来:“莫不是要去京城告本官的状?”

“大人,这可怎么办,您还得早做打算。”

钱知府冷笑:“哼, 他自己的屁股都没擦干净, 竟敢把本官的事情往上捅, 真以为我怕了他不成。”

但他心底也害怕, 丰州营地位特殊, 去年那般情况下皇帝也没敢降罪,指不定真的会相信他的一面之词。

钱知府心底有些后悔, 早知如此,不该将事情做的那么绝。

蓦的, 他想起了赵馨,眯起眼睛来:“他有过桥梯,本官也有张良计,来人,把这封信送往太子府。”

“是。”

钱知府一番操作,殊不知阴差阳错,将大周的国运直接砍断。

此时丰州营指挥使已经对朝廷不满已久,心中有不臣之心,可大周勉强还有一分面子光鲜,除了那几股流民乱兵,其余大周朝臣不敢做得太过。

外族入侵这样的大事儿,指挥使还是第一时间上报朝廷。

他哪里想到,钱知府以为这快马是去告状,竟是抢在他前面,将一封信送到了京城太子府中。

太子府内,赵小花肚子高高耸起,如今已经快八个月,即将临盆。

越到关键时期,她越是多疑多虑,总怕太子妃会谋害她腹中孩儿,整日的提心吊胆。

可惜不管她如何撒娇吹枕边风,太子都不答应在这关键时期废除太子妃。

太子屡次安慰,只说太子妃是皇帝所赐,如今废除等于驳了皇帝面子,会惹得皇帝不喜。

又再三保证,只要等他登基为敌,就会立她为皇后。

赵小花这才勉强忍下,只是越发提防,寻常不肯见太子妃的人,连太子妃安排的太医产婆都被他拒之门外,只让赵满仓去寻人。

就在这时候,一封信通过门房传了进来。

一看落款,赵小花满脸不耐烦,不过是个小小的知府,仗着当初的恩情便一次次打扰,实在是不知分寸。

赵小花最怕别人知道她是假冒的,对钱知府也有些芥蒂,毕竟赵馨一家生长在上河镇,当地知府若是细查,只怕能发现马脚。

忍着不耐打开信,赵小花眼睛猛地一亮。

“来人,快去请殿下过来。”

丫鬟连忙去请。

此时的太子也是一头官司,宫中舒妃与四皇子给他找麻烦,宫外赵椿倒也罢了,赵茂与他梦中相差甚远,蠢笨的很。

兄弟俩能派上一些用场,但与他梦中大杀四方毫无干系。

太子一度怀疑,自己的预知梦是不是出错了,可一些细节却又对上了。

皇帝身体好了一些,对他的态度便大不如前,明面上分外宠爱四皇子,对他多有冷落。

太子心焦不已,就在这时候丫鬟来禀报,侧妃求见。

心底升起一股子烦躁,太子觉得赵馨太过恃宠而娇,怪不得梦中她两个哥哥那般得力,最后也被自己厌弃。

他脸色一顿,想到梦中的场景,到底是起身走出去。

想要避开上辈子的悲惨下场,他还得好好利用这三兄妹,一切等他登基为帝再说。

这辈子,他绝不会重蹈覆辙。

“你说什么?”太子原以为赵馨又是故意折腾,让他过来哄着陪着,哪知道赵馨带给他一个大消息。

赵馨连忙拿出信:“殿下请看。”

“妾身上京之前,与这位钱知府有些交情,钱知府察觉丰州营不臣之心,这才特意写信提醒,还请殿下早做打算。”

太子拧起眉头来。

他搂了搂赵馨:“馨儿,多亏你提醒,否则大周就有难了。”

他心思一转,梦中完全没有丰州营造反的事情,是轻而易举的被镇压了,还是与他无关。

可无论如何,将此事提上去,父皇定会知道他这个太子的能力。

“能为殿下分忧是妾身的福分。”赵小花满脸笑容。

太子立刻起身,迫不及待的要进宫:“馨儿,你在府内好好安胎,孤这几进宫面圣。”

说完他转身就走,心中燃烧着阵阵火热。

很快,太子便一路顺利的见到了皇帝,只是在宫殿门口,他撞上了刚要离开的舒妃。

舒妃淡淡的看着他,行礼都带着应付了事,远不如当年见到先太子的尊敬。

两人之间满是僵凝,舒妃摇摆着离开了。

太子脸一沉,要不是父皇宠爱,舒妃不过是一介宫妃,哪能对他堂堂太子摆脸色。

掩住心思,太子进了宫殿。

皇帝养了大半年,脸色已经缓和许多,这会儿脸色红润,中气十足。

只是经过二皇子逼宫造反,老皇帝越发多疑,对唯一的两个儿子并不放心。

尤其是对手握兵权的太子,老皇帝多有提防。

“太子来了,可是有事?”

老皇帝神色淡淡,略带笑容,若是先皇后和先太子,定会知道他此时心情不好。

如果是舒妃和四皇子,也能察觉他声音中的冷意,立刻逢迎讨好。

可太子自幼不受宠,并不熟悉这位父皇的性格,见他脸上还有笑容,便以为老皇帝心情还好。

“父皇,儿臣有要事禀告。”

太子拿出钱知府的那封信。

皇帝扫了一眼,笑容消失了,看着太子的眼神带着几分冷意:“依太子的意思,此事如何处置才好?”

太子还未察觉危险:“依儿臣之意,不如召丰州营指挥使陆涛进京,就地格杀,陆涛一死,丰州营不足为惧。”

皇帝不置可否:“死了一个陆涛,丰州营要交给谁,谁能让丰州营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