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河内长安

“日月光,在西方,北辰定,璇玑亮……

“一石粮,二百钱,一斗盐,只一百……

“落户籍,税赋免,二十亩,人人有,一岁积,年丰足……”

袁绍缓缓、缓缓的用怒至颤抖的手,将文书放在案上,他神色平静,但只要了解他的人,便知他已怒到极点。

自春日来,河内郡街巷,便流传起许多这样的谣言,短小精炼,朗朗上口,被小儿传唱。

何处源头已不可查,待他与帐下谋士注意到时,已传得满郡都是,控制不了了。

谣言中尽言关中朝廷之利,又有谶言,颇动摇黔首之心。

有不少百姓逃向河东,境内更四起匪叛,虽不能成势,但当初取下河内,他是冒了极大风险,就是为给冀州找个出口,继续发展。

可如今河内疥癣成了疾,将他生生拖在此地半载,莫说发展,脱身都难了,怎让他不恼。

“朝廷,不过是有京兆常平仓粮,安邑盐池之利,才得支持,”辛评拱手,温声宽慰,“主公只要拿下太原、上党几个丰饶之郡,必能宽裕些,嗯,其实四百钱一石粮食,在如今世道,也算十分仁义了。”

袁绍没说话。

“不能彻底掌控河内,哪能安心北上并州?”田丰张口就是大实话,顿时让袁绍脸色变得难看。

沮授一见,连忙道,“眼下之要,还是要稳定河内民心。”

袁绍看了过去。

“医道有一言,人生疾病,有表有本,表于外,而本于内,如今河内之疾,谣言是表,其里在民心。”

“其一,明公奖赏张杨,但张氏偏私,营中分赏不均,吵嚷不断。

其二,关东战乱不休,并州匈奴侵略,多有流民逃至河内,而未得安置。

其三,一郡之内豪族林立,各立堡邬,各怀心意,谣言流传,究其缘故,此为最甚。”

不用说,就是这些河内大族,传播的流言啦。

“明公对其宽怀,此等人众却不感恩,不与明公同心,还妄图以此拿捏,又欺压百姓,收揽流民,明公当急寻其根由,捕其罪首,将其田财分与兵卒流民,一郡人心俱平。”

沮授说得铿锵昂扬,田丰连声赞同。

袁绍神色微动,实话说河内士族实在太多了,盘根错节,占据大多数土地和人口,他连在此募兵都不容易,更别说钱财。

“不可啊,本初!”许攸突然道,“沮公与这是要坏公大计啊!”

“你说什么!”沮授怒而起身。

“沮公与,你先说,这计策从何处想来?难道这不是荀含光之计吗?”

沮授脸色顿时涨红,他…他只是参考、参考了一下。

许攸见袁绍换了神色,知道自己戳中了点,袁绍向来自视甚高,将荀含光看做后辈,旧日在京城时,并没将对方看在眼里,如今对方却做了太尉,他嘴上不说,心中还不知如何郁闷。

“民间谣言不登大雅之堂,与河内名门何干?”

“况且,你是否想过一个问题,荀含光挟持天子,行此悖逆之策,大失士族之望,而本初公,则以累世台叶,虚怀若谷方得众士归心。

“若本初公亦学荀柔之计,百姓于白波之类,是愿意从本初公,还是从朝廷?此计就算荀含光可用,本初也用不得啊。”

袁绍原只是不悦,此时却也露出思索之色。

许攸水平是有的,这话也说得颇为关键。

荀含光本人没什么根基,不过是依仗天子大义,但袁绍有今日之成就割据一方,却全靠得是他也袁家在士族中的恩义和威望,若是坏此根基,他将来以什么来招揽贤士?

“要说起来,河内的粮价民策已十分仁德,就论赋税,虽未免税,但却是三十取一,虽说粮价略高,但于农夫并无害处啊。”许攸继续道,“关东多少地方粮价都上千钱,曹孟德兖州七百钱,青州、青州是也五百钱了。”当然青州盐价比粮价还低,这就不说了。

“至于谣言,还不简单?搜捕民间传说者,令里县相互发举,杀上一二威慑,谣言自破。再设下边禁关卡,着大将守备,勿使逃窜,就是了。”

“岂能如此残暴!许子远,你这出的什么主意,要置吾主于不义!”田丰惊怒。

“以君之言,方才沮公与所言,就不杀人了?”许攸反问。

“你当我不知,你为何要阻止?还不是收”

“主公,某也有一策,可解君烦忧。”田丰的话到一半,被郭图打断,“既不必得罪士族,足可安置百姓,还能募得兵卒。”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