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兴于北宋,但在北魏时就已经出现 “煎炒”的记载。
墨家在为刘瑞效力后,军工产业火力全开,百炼钢的需求造就关东上党的经济腾飞,同时也让长安一带的富裕区正式进入铁器时代——因为军工的边角料扔了可惜,加上古代还是采用锤炼的方式除去铁杂,没有引入化工提高钢材产量,所以会把残铁里品质较好的做成炊具,较次的做成农具。
乙弗涉归至今记得在东市看到铁具时的震撼心情。
众所周知,所有的技术与新材料都是先供军用再供官用,军官商都用完后才轮到黔首享受科技。
大汉能让铁器流入民间的意义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军官商的层面已有更好材料并达成铁器的完全饱和,否则没法解释这种战略材料会流入民间。
“果然还是人力问题。”乙弗羊在东市挑选铁器时喃喃自语道:“难得不是锻造技术的精进,而是没有足够的人力与开采技术来支持精进。”
更麻烦的是鲜卑乌桓的祖宗之地在吉林那块,而东北的大部分矿产都集中在辽宁的南边,仅余一个黑龙江有可以开采的铁矿……前提是你能忍受黑河地区的极端天气,以及有分离合金的尖端技术。
是的,你没看错。
黑龙江的铁矿含量很高,但都是合金铁矿,无论是挑选还是分离,都要很高的开采技术。更别提黑龙江铁矿的岩石整体稳定性较差,即使是在科技发展的现代,它也属于难开采里的佼佼者。因此在边境,尤其是辽西一带的边境贸易里,铁矿都是第一梯队的禁运物。
卖铁锅的见了明显不是关中人的乙弗父子,小嘴犹如加油的马达,说得那是天花乱坠:“您可瞧了这居家必备的小锅。”
他的手在脑袋大的双耳锅上敲了两下,又让观者伸手去摸锅的边缘:“瞧着厚度,瞧着用料。”
卖铁锅的把样品套到大脑袋上,又从一旁抽出两根结实的草绳,在锅的双耳缠做帽绳:“瞧!拿绳就成军用头盔,百夫长用了都是这个。”
乙弗羊盯着对方竖起的拇指,又随大流去摸铁锅。
得!
不摸不知道,一摸吓一跳。
乌孙虽然缺乏铁矿,但乙弗父子好歹是骑兵出身,缺谁不会缺到他们父子头上。久病成医,久战成匠,他们只要看看铁锅的成色,摸摸铁锅的厚度就能判断铁具的质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