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的昌平大长公主一边思考着“不幸的婚姻如何成为政治上升的筹码”,一面策划南越刘氏的未来。
是的,你没听错。
和姬姓周氏,姬姓鲁氏,芈姓熊氏,姜姓许氏般,为了区分各地旁系,同时也为弥补“氏”的原定作用,很多家族,尤其是勋贵宗室开始使用“地名+姓氏”的模式介绍自己的家族由来。而在这时最著名的旁系家族莫过于楚元王系的彭城刘氏和当年跟随太公迁徙的新丰刘氏,以及萧何之后的酂城萧氏,也就是兰陵萧氏的前身。‘
昌平大长公主在来前就已去过宗庙,将自己这脉改为“番禺刘氏”。
自此,以皇帝为大宗的长安刘氏,太公堂亲为首的新丰刘氏,楚元王系的彭城刘氏,以及自昌平大长公主为始的番禺刘氏成了刘姓的四大望族。
而且考虑地理原因与影响因素,三大望族里长安刘氏随着两汉的灭亡逐渐式微,彭城刘氏与新丰刘氏起起落落了好几代也归于平静。只有占据南越地的番禺刘氏靠天险与海口、姻亲而屹立不倒。
日后的欧洲学者研究南亚……尤其是东南亚的家族历史时用五个章节阐述这位西汉公主的重要性,并且将其建立的番禺刘氏形容成东亚版的哈布斯堡。
而在人类分子学与国际化从新闻联播的平铺直叙走向普通的日常话题后,有位中国的广东富豪曾一掷千金地探寻祖渊,最后发现南方,尤其是两广加西南F4、新长安与新洛阳的刘姓人里有六成都是昌平大长公主的后代。
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在昌平大长公主被封南越王的2150年庆典上,番禺的刘氏宗亲在新建的祠堂里铸了公主的等身铜像,并在底座上刻着——“昌平大长公主刘嫣,汉文帝之女,南越王,番禺刘氏之祖,后人敬立。”这一行大字。
当然,这都是几千年后的事了,现在的昌平大长公主正等着南越的君长做出艰难选择——同意南越王与汉皇草拟的禅让条件,他们就愉快地签字,愉快地交钱,愉快地举行昌平大长公主的受封仪式。不同意就继续谈判,或是用不可抗的因素“劝说”他们同意条件。
不过出乎昌平大长公主意料的是,为了促使南越的君长做出决定,刘瑞还鼓动了群特殊的说客来给南越的黔首做思想工作。
而这说客不是别人,正是闽中郡与会稽郡的越人。
再次感谢赵佗多年的整合政策与“大越主义”的不断努力,这群与南越有着亲缘关系的东瓯人与闽中人一改往日的“亲戚间我捅你最狠”的仇恨姿态,苦口婆心地劝其要给南越的君长施加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