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番外8:穿越者

汉阙 七月新番 4837 字 1个月前

“刘向……原来你就是刘向啊,找得我好苦。”

大汉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长安城未央宫石渠阁中,光禄大夫、奉常刘更生——现在已改名刘向了,当刘向看向自己的弟子们时,却再度想起三年前去身毒探望弥留之际的先师任弘时,贺王殿下所说的这句话。

任弘寿命比刘询长了整整二十载,甚至熬死了先帝,也就是刘询的儿子孝宣皇帝,年近七旬才薨逝。只是其临终前这句话,让刘向百思不得其解。

刘向改名是自发而有缘由的,孝宣承高宗孝明皇帝之业,倒也学了些王霸道杂的帝王治术,但他太想证明自己,对贺国提防太甚,为了与贺国争才,开安东、安南两都护,大力建设舟师,在西域葱岭筑关隘,到了在位的最后几年,甚至欲封贺国诸侯如陈汤等为王,以分任弘之势。

这导致了朝廷与贺国关系微妙,而在张敞等老一辈逝去后,朝中的“贺党”也受到了打压。孝宣重用匡衡为丞相,宦官弘恭掌尚书事,排斥左传一派老臣,刘更生深虑之,上书强谏,甚至被关进牢狱,拘禁了一年,却仍在狱中传颂左传不绝, 还写成《疾谗》、《挞要》、《救危》等文篇。

不知是不幸还是万幸,就在大汉与贺国几乎成了敌国,只差兵戎相见之际,孝宣却忽然驾崩,太子继位,年纪尚幼。上官太皇太太太后、许太皇太后、冯太后垂帘,大汉与贺国关系才重新恢复。

刘向也被释放出狱,回望邸狱,他感慨之余,这才改名“向”。

“我更名后一年去探望夫子,好歹赶上,夫子却在弥留之际留下此言。”

刘向如此感慨,一世英明,目光远超时代的任贺王,也终有糊涂到说梦呓的一天啊。

不过,任弘在“糊涂”前,却给自己挑好了谥号——谥号本是子议父,臣议君,但任弘却偏要定谥为“武成”。

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安民立政曰成。

嗯,倒是还算符合,不过刘向猜测,先师偏爱此谥,冲的不是谥意,而是致敬那首著名的《武成》篇。

刘向领会了任弘之意:“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贤,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丧、祭。敦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夫子大概是想告诉后人,贺国之武功已经足够,接下来,应该马放南山,偃武修文了。”

于是“贺武成王”的谥号便定了下来,三太后执政的朝廷也加以认可,上官太后和许太后甚至下令,在敦煌、武功、白鹿原、西安县等地,设“武成王庙”加以祭祀,以表任王旷世功勋,以及这位强臣与汉善始善终的赞誉。

不过在刘向滞留贺国的那年里,他发现称呼任弘为“武成王”的人其实不多,那些随任弘西征的老兵、官吏公然称呼他为“贺太祖”,不顾这是僭越。

至于非汉人中,对任弘的称呼更是多了去,罗马和埃及叫他“赛里斯共治皇帝”,身毒人叫他“金轮圣法王”,河中粟特人按照波斯习俗,叫他“万王之王”。

既然谥号都发了,天下人也是时候对“武成王”盖棺定论,好好厘清他这一生,不过,对任弘的争议仍在——他的功绩,究竟高到了怎样一个地步?

“其功过于卫、霍。”

“其功如高皇帝之三杰。”

“其功且与周、召、太公列矣。”

众说纷纭,而从少年时,就一点点见证任弘事迹的刘向,在对弟子授业时说的话,最为骇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自周公定礼后五百岁而有素王孔子,自孔子作春秋后五百岁,有武成王!”

好家伙,这是直接将被汉家吹嘘成“孔子后五百年圣王”的高宗刘询忽略,认为其大多数成就,汉家有今日盛世疆域,都是沾了任弘的光,应了五百年预言的圣王不是高宗,而是武成!他是周公、孔子后第三位圣人。

不过本着从希腊翻译过来的那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刘向的一个弟子却大胆提了反对意见。

“夫……夫子。”

说话的人叫扬雄,年纪三十上下,一口蜀地口音,还有些结巴,却一脸的严谨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