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残酷血腥的三十年战争期间,备受摧残的德意志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60%的人口,波美拉尼亚被消灭了65%的人口,西里西亚被消灭了25%的人口,其中男性更有将近一半死亡。基于无情屠杀导致人口锐减的严峻事实,等到战争结束,欧洲交战各国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的同时,也产生了一项影响后世的国际关系法。
在这项国家关系法中倡议(但不是约束),交战双方应避免无辜平民的伤亡。平民在向占领军履行了公共税赋和食物补给等各项义务之后,占领军不得借口再度侵害平民利益。不过,手持武器的反抗者或军人不受此条款的保护。
在之后进行的法荷战争、大同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中,欧洲诸国之间(包括俄罗斯)都大致遵守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业已形成的交战法则。
等到普奥联军入侵法国时,身为国家元首(临时)与北方最高统帅的安德鲁也决定遵守欧洲强国间的这份战争公约,他已独裁方式否决了立法议会与巴黎公社的提案,拒绝在洛林与阿尔萨斯地区号召平民武装起来;另外,安德鲁也默许沦陷区里那些不愿离开家园的平民,承担普奥干涉军提出的各项税赋,而不视其为叛国行为。
之所以做出这份决定,安德鲁除了考虑武装平民对平民自身的伤亡代价太高外。主要是已提前3年未雨绸缪的穿越者非常的从容与自信,单凭现有的11万正规部队(马斯军团与战略预备队)就足以将孤军深入的大普鲁士军团聚而歼之;
此外,在结束这场反侵略战争之后,安德鲁随即会命令北方三大军团越过国境线,反攻奥属尼德兰、荷兰与德意志西部邦国,将北方战线推向敌方一侧。所以,将由保卫者变成侵略者的安德鲁最不希望法国军队遭遇来自泛日耳曼民族的决死反抗。
普法联军入侵洛林与阿尔萨斯之后,14万德意志干涉军在布伦瑞克公爵的约束下,以对待强国民众的方式,同沿途城镇居民打交道。虽说法国平民也不喜欢这些德国佬,但也没给自己招惹无妄之灾。毕竟这批侵略者们还拥有军纪,没有亵渎天主教堂,征集的粮草与税赋还在容忍范围之内。
另外,那些小范围内伤害过平民,或是欺辱农妇的联军士兵,已被宪兵军法处施于绞刑与鞭挞,还或多或少的赔偿了不幸受害人的损失。
如果干涉军中有士兵因掉队而被遭遇绑架,通常情况下,宪兵会同被绑架者的部队包围案发附近村镇。先由向导与随军神父前往村镇上同居民进行交涉,如果被俘虏士兵身体无明显伤害,只需鞭挞绑架参与者数次,并投入地方监狱看管,再罚没一定数量的公产或私人财物,就算完事了。
倘若士兵已被杀害,则需要村镇长交出杀人凶手,给镇外守候的宪兵队审判。如果因镇长刻意隐瞒、纵容包庇而导致无法查寻真凶时,宪兵队就要从镇民中随机挑选5到6人,连同他们的村镇长一道,实施集体枪决。此外,宪兵还要罚没一定数量与价值的乡镇公产,其中半数事后会补偿给被害士兵的家属。
上述流程处理,基本上符合三十年战争之后,欧洲各国普遍认同的占领军法则,即便是偶有武装反抗的平民,只是遭遇宪兵队有限度的报复性惩罚。
倘若存在占领军对无辜平民的无理由屠杀,按规则,其指挥官与施虐参与者会被送上军事法庭受。但这通常都是小事化小,所谓的惩戒只是针对少数几个倒霉的士兵。但在被害国一方,则有权对屠杀者实施无限度的追杀令。
……
9月初,奥普联军的左路军团一分为二,年迈的霍恩洛厄—基希贝格老亲王率1万2千名德意志邦国军(含部分法侨支队)留守梅斯一带,保持对莱茵军团的压制;而普鲁斯王储率领8千德意志邦国军和2千法侨支队(叛军)组成的1万西进支队,从梅斯城发出,一路线西行径,并在9月5日围困了5百名法国士兵坚守的埃坦要塞。
在苦苦支撑三天后,埃坦要塞的中校指挥官随即下令焚毁所有机要文件与军旗,全体列队,向普鲁士王储缴械投降。按照安德鲁统帅的规定,但凡守军指挥官在敌强我弱时坚持72小时之后选择投降,也将不被视为叛国。
在收获又一场“伟大胜利”之后的腓特烈·威廉三世随即下令,在9月9日这天,西进支队全军狂欢一日,食物和酒水等开销都由王储个人自掏腰包。
威廉三世想着取悦部下,收买人心,这原本不是一件坏事。只然年轻的普鲁士王储没有统军经验,加之身边尽是一群阿谀奉承之徒,居然纵容一群缺少军纪的杂牌部队在胜负未明的状况下,于战场上搞狂欢活动,从而铸成一件不幸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