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新法郎、黄金储备与军械生产

列日地处马斯河(默兹河)与乌尔特河交汇处,其内河港口自古以来就是欧洲各国的贸易中转地。沿马斯河逆流而上50多公里的那幕尔与沙勒罗瓦地区,蕴藏着开采方便(浅层或露天),储备量巨大的焦煤(冶炼煤)和白煤(动力煤)。直到20世纪的中期,比利时的上述煤矿还依然存在。马斯河上的多艘蒸汽炮艇就是使用那幕尔煤矿的动力白煤做推进燃料,这比起洛林的烟煤要高出一大截。

此外,在列日一带也分部着少量的铜铁矿藏,但与法国洛林地区一样,这些铁矿资源大多属于品位不高的赤铁矿。17世纪之后,除了铜矿继续保留外,所有开采价价值不高的贫铁矿很快就被列日商人们弃之不用。

那是马斯河一头的邻居,被称作“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商人借助天然便捷的“荷兰水道网络“和北海,将品质极好(含铁量高达60%到70%),开采成本不高(基本上属于露天或浅层矿,差不多属白捡)的瑞典或是挪威铁矿石,海运至列日河港的码头,使得这座城市在钢铁冶金与武器制造方面都非常发达。

公元13、14世纪开始,很多制造枪械的手工业作坊在列日世代相传,到18世纪时,已经有了四五百年的历史。而1346年便成立的列日枪械制造者协会,通过自我行规约束,保证了产品质量和行业声誉。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枪械制造行业协会和产品验证标准,使得列日生产的诸多性能优良的枪械与火炮,能够源源不断地销往欧洲各国。奥地利的波西米亚军团的武器装备,从火炮、步枪,以及刺刀和军刀,几乎都出自列日军工厂。

事实上,安德鲁从1790年开始,就在通过“秘密走私商道”(见本书89章与90章),为1792年的战争储备了各类武器。其中,北方统帅部麾下的20万士兵的制式枪械中的30%,以及近一半的枪管数量,也来自列日城中的各个军工作坊,而那位伯爵夫人的列日军械所就占去4成份额。

在另一时空里,法国北方三大军团制式枪械的拥有量不足60%。这意味着超过三分之一的法国士兵在1792年战争中,他们只能拿着长矛和大刀在与装备优良的德意志联军作战。好在法国人从不缺铜,而且炮兵技能也比较靠谱,这才靠着大规模炮击战与恶劣天气的帮助,非常侥幸赢得了那场瓦尔米战役。

在兰斯军工厂为“绿夹克旅”(来福枪手)制造线膛枪的枪管时,军械师通常都不会使用洛林地区出产的熟铁打造,而是直接采用列日军工厂出品的滑膛枪去拉膛线,那是这类枪管是用了品质极高,且硫磷含量极低的半岛铁矿。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除了瑞典,还有目前隶属于丹麦王国的挪威。

在北方粮食危机与卫国战争之后,安德鲁的势力已覆盖了整个洛林高原,那些保守的铁矿商人没人再敢于直面最高统帅的威严,纷纷将最好的铁矿石供应给联合产地基地。然而即便是法国最好的铁矿,其含铁量也不过42%(通常是31%-35%左右),最致命的是硫与磷的含量高,导致冶炼成本长期居高,而且熟铁品质也差强人意。

好在安德鲁到没怎么灰心失望,他知道自己必须要保持足够耐心去攀登科技树。等着兰斯理工学院(研究院),由拉瓦锡院士领衔的专家课题组,将穿越者创造性提出的“碱性平炉炼钢法”搞出来。

所谓的“碱性平炉炼钢法”,那是法国人马丁利用德国创造的蓄热原理,于1864年创立了研发出来的炼钢新技术。穿越前,安德鲁曾在洛林地区以收购当地小钢铁公司为由,帮助好几个二愣子富豪搞过不少赔本的买卖。期间,他多少也了解过法国人引以为自豪的马丁炉的大致情况。

“碱性平炉炼钢法”的主要结构包括炉头、熔炼室、蓄热室和沉渣室等几部分。之所以在名头加上一个“碱性”,就是针对法国洛林铁矿中硫和磷含量高的特点,在炉墙下部及熔池部分采用碱性耐火村料砌成的。

事实上,这种“碱性平炉炼钢法”已在兰斯研究院的实验室里完成复原,但要实现规模化的大生产,拉瓦锡院士和他的专家课题组还需要一些技术难题加以攻克。为此,专家们给予安德鲁统帅的答复,最快也要等到明年开春了再说。

所以,在钢铁冶炼技术形成重大突破之前,就必须利用现成条件。交通便利,得天独厚的列日地区就非常不错,枪械制造优良,上游的金属冶炼也算勉强。列日的传统双口高炉每六天能生产出重达2200公斤的铁炉铸件,比起两百年前的产量增加不了多少,而冶炼成本依然如故。此外,仅有少数冶炼厂能使用比较先进的坩埚炼钢法,那是英国人洪兹曼在1742年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