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衙内新传 斩空 3596 字 2个月前

大观三年冬十月,汴梁崇政殿

自从九月下了五个月以来的第一场雨,蔡平安渡过了相位的危机以来,朝野上下一片歌功颂德之声,君臣和乐融融,几乎不生半点波澜。照着徽宗赵佶的性子,熬过了这么一段艰苦的时光,好应该大肆庆祝一番,于是下诏按周礼建造明堂,来为自己脸上贴金,以示当今天子圣明贤德,上承三代之盛。

这明堂工程浩大,非等闲可办国家又刚刚经过一场大旱灾,虽然因为赈济得力,没有酿成大的灾祸,却己然大伤元气。在这个节骨眼上建造浩大的工程,无疑是一件极其不明智事。

因此从赵佶降下御笔手札,命群臣商议此事开始,朝廷上下刚刚恢复的平静局面就被打破了,反对建造明堂的力量空前强大,不但以御史中丞张商英为首的台谏官大批大批的奏章进谏,称古说今反对不已,就连赵佶童年时代发蒙的老师,太傅何执中也持坚决反对意见,弄的赵佶很有点下不了台。

自然,随声附和的臣僚也在所多有,公相蔡京以他一向揣摩圣意的本领,带头支持皇帝建造明堂,并且引用周礼,提出了“丰享豫大”之说,给赵佶建造明堂的愿望添加无数光环。众大臣纷纷附议。一时间朝廷几乎所有的臣僚都卷了进来,双方各执一词,每天在崇政殿里大吵而特吵,半个月下来还是没议出个所以然来。

吵到这个份上,蔡京已经不耐烦了,他要积聚力量,一举消灭反对派的声音,将明堂的建造案底定。蔡京心里很清楚,如此浩大的工程,谁要是掌握在手中,以后几年都将在朝野发挥巨大的想象力,如果这权力被政敌或者潜在的政敌拿到了手,足以动摇蔡集团目前在宋廷中压倒性的优势。

要说蔡京有什么王牌,无非是两个。在这场争议中,有一派势力始终没有明确表态,而这一派恰恰是对皇帝赵佶影响力最大的一派——以童贯、高俅和郑居中为首的宠臣派,这其中或许还要加上一个年纪轻轻,影响力却与日俱增的高衙内高强。

待漏院前,蔡京穿着朝服,一面等待上朝,一面回身向身后的梁士杰低声道:“士杰,那高家父子的奏章,昨日可递上去了?”

梁士杰掌中书省,台谏官之外的臣僚奏章都须经他的手才能到达圣躬面前,高俅父子的奏章同日呈进,乃是他亲手所批,自然不会错了。他一面点头,一面却低低回道:“高家两父子不需担心,都是与咱们一个声调的,只是昨夜晚间,听说童贯和郑居中的奏章也递了进去,余外东南应奉局也上了个奏章。”

童贯、郑居中,还有应奉局,这几个来路都可以直接向宫中奏事,不需经过尚书台和中书省。梁士杰自然无从知晓其中玄机。

正议论间,景阳钟响处,官家赵佶已然升殿议政,百官在一名内侍的引导下,以蔡京为首以此而进,山呼舞蹈已毕,各归两厢。

为了明堂的事吵了半个多月,对阵双方都是个中老手。估摸着官家的耐性大概也到了头,该是决胜负的时候了,今日朝议一开始就是剑拔弩张的态势,两边各有两名官员同时出班奏本:“臣有本……”“呈启奏……”“臣窃谓……”

哪知赵佶今日也是有备而来,把手一挥,将几个臣僚的发言都堵了回去。那手中持着几本奏折,向下面百官微笑道:“昨夜朕得了这几封奏折,都是议明堂之事的,朕以为议的甚好,中肯,切实,烦请政事堂与御史台的众卿也议一议,倘若没什么漏洞,便照此施行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