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巨大的来自各方各面的压力,江晓华带着抽签出来的人,没日没夜地找当事人谈话,开会讨论,终于还是在几天以后终于拿出了结果。
“严烨的功劳是实打实的。”他对张晓舟和老常汇报道。“尤其是在之前那两次丛林探索的行动里,判断力和行动力都远远超过了其他人。任务失败的原因也和他没有多大关联,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他的出色表现,我们也许会遭遇两次全军覆没的重创。这一点我们把当时参与行动的人员分开进行了笔录,应该没有什么疑义。”
老常看了看张晓舟,但他脸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
“最近板桥劳工暴动的事情里,当事人对于他的看法也是一边倒的好评。临危不乱,处置得当,身先士卒,再加上最后单独埋伏在敌后成功地刺杀了何春华——当然,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我们还没有办法确定,但何春华最起码也受了重伤,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些人几乎把能说的好话都说尽了,如果按照他们的说法,严烨在这件事里的表现几乎可以说是满分。”
他的话里明显埋伏着一个转折,老常于是问道:“但是?”
“但是有些细节经不起推敲。”江晓华说道。“那些当事人的证言里有很多夸大的成分,我们花了很多精力才把那些东西甄别出来。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严烨本人的陈述和劳工们的陈述之间,在暴动的策划阶段有着不小的差别。劳工们的陈述是,严烨代表联盟与他们取得联系之后,马上就开始鼓动他们暴动,在他们派人来联盟实地看过联盟的情况之后,他更是马上就拿出了完整的行动方案,还告诉他们联盟和学校有可能会对板桥村有所行动,而这就是他们成功唯一的希望。暴动之所以成功,甚至可以说,劳工们之所以愿意仓促起事,他所提供的这个信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严烨本人对于这个细节却不愿深谈。”江晓华把严烨的那份陈述拿出来放在所有文件的最上面。“按照他的说法,他是根据之前所获取的那些信息做出了这样的判断,为了鼓舞那些劳工的士气,也为了避免他们错失机会,才决定把它作为一种可能性告诉他们。按照他的说法,当时他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因为一旦他的判断不准确,他在那些劳工当中的信誉马上就会彻底破产,接下来的事情就会很难办,不但他自己有可能会被当做骗子,甚至有可能影响到联盟对于板桥的安排。但幸运的是,他的判断最终证明是正确的。”
这样的说法其实和他对张晓舟说的话差不多,但听上去却更加可信。
“你觉得问题在什么地方?”老常继续问道。
“细节。”江晓华说道。“我们具体对话的内容都在这里了,你们可以查阅。因为没有录音设备,我们也只是刚刚开始摸索速记,具体的字句上可能有一些略微的差别,但不会有很大的偏差。我的感觉是,严烨首先不太愿意说这件事情,其次,他也没有说出当时做出准确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更无法解释,为什么不把自己的这种判断及时向联盟汇报。在他被派去板桥与劳工们接触到暴动之间有一整天的时间,那些劳工甚至派了代表来联盟实地看了联盟的情况,时间并不像他所说的那么紧急,他完全有时间也机会把这个情况上报,但他却没有。”
老常再一次看了看张晓舟,开玩笑地说道:“你现在有点像个老刑侦了。”
“哪里!常秘书长,和你比我还差得远!”江晓华急忙摇摇头说道。
“那你的结论呢?”张晓舟问道。
“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他们所说的都是真的,那严烨在这个事情里有很大的私心。也许是因为之前在两次探险任务中的功劳没有得到普遍认可,也没有马上就把他从囚犯的身份中解放出来,所以他把这次的任务看做是改变自身命运的一个契机。很显然,如果他把自己的判断上报而又得到了联盟的认同,联盟应该会有更周密的安排,投入更多的人员和资源,而在那种情况下,以他的身份就很难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江晓华的话让张晓舟和老常都有些动容,他们之前并没有想到这种可能性。
“当然,他的解释是,他认为联盟不太可能认可他的判断,所以他没有上报。但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是说得过去的理由。因为有可能不会被接受,就宁愿让所有人冒巨大的风险,这样的说法实在是太牵强了。更大的可能是,他认为联盟的介入将让他丧失在这个事件里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于是他宁愿冒险,宁愿赌一把。赌注是他自己的命,同时也是板桥那些劳工的命运。如果事实是这样的,那我认为他的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这一千多人生命的不负责任。”
这样的指控其实很严重了,如果江晓华的推理是正确的,那严烨的“功劳”就大打折扣了。
“但你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一点。”张晓舟说道。“只是你的推断。”
江晓华点了点头:“的确是这样,所以我并没有把这些东西告诉裁决庭的其他人。”
“你认为邱岳在这件事情里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老常问道。
江晓华微微有些吃惊,他当然知道邱岳从宣教部被提拔起来做了副秘书长,但老常的话里透露了一个信息,这或许并不是一次正常的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