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党同(下)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加入。”梁宇说道。“仅仅是靠我们几个人,不可能成功。”

被高辉从办公室叫过来,听完张晓舟再一次经过梳理的那番话,他很快就理解了他们想要干什么,并且简单地表了态。

没问题。

他并不特别赞同张晓舟的话,当然,他也不特别反对。事实上,张晓舟会有这样的想法在他看来再正常不过了。

但这有什么坏处?

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会鼓励良好的社会风气,任何人也希望生活在一个这样的氛围当中。在白垩纪的生活已经如此艰难,还会有谁期望成天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有谁会不乐意自己身边的人都值得信任,都愿意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

任何组织也都会反腐,反对潜规则,鼓励人才选拔任用,鼓励组织的自然轮汰,至少在表明上都要这么做,无非是力度和程度的不同。

既然他们手握联盟的政权,那他们这么做,既顺应民心,也符合惯例,还能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没什么不好。

他甚至觉得,张晓舟把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拔得太高了。他所担心的那些事情当然有可能出现,但那也必定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至少在他们这一代人,在这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很难真正出现张晓舟所担心的那些问题。

不过有一个明确的理念和目标,总比没有好。最起码,这个看起来很有欺骗性的理想应该能够把更多的人团结在张晓舟周围。如果有这样一批理想主义者加入,他们的各项工作应该会更加顺畅,也更有目的性和延续性。

从他以往的经验来看,一个有着某种共同愿景的团队,只要方向不出大问题,怎么也比没有的要强。

如果是从未雨绸缪的角度出发,那现在就把这些东西明确下来,也比出了问题之后再来想对策要好得多。

所要担心的只是底层那些办事人员的不满,但在联盟,乃至在远山这样的一个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极其封闭的环境当中,他们难道还有更好的选择?有谁会因为上层要搞廉政和高效而闹事?

说到底,城北联盟只是一个很小的圈子,几年以后,也许大多数人都会相互认识,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在以前那个世界没有可能实现的事情反倒变得有了可能。

最起码,应该能够到达刚刚建国时那样的社会风气吧?至于以后能够做到哪一步,这个美好的愿望能不能实现,甚至于,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会不会改变,那就交给时间去吧。

这样的事情,有人愿意做,总比没有好。

“夏末禅,他应该和我想得一样。”张晓舟说道。他的那篇稿子用了笔名发表,并没有引发多大的震动,但却让夏末禅像是找到了方向,变得积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