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五章 农本(下)

“在那里再开一个口。”李雨欢说道。

“好嘞!”赵海涛答应着,拿着剪刀往李雨欢指的方向走了过去。

他也是人们戏称的“张党”中的一员,不过他并非国土学校的学生,而是当初和王牧林、李雨欢、江晓华一起被困在食品批发市场的那个门市里的年轻人中的一个。

那时候的绝望即便是到了一年之后的今天他依然记忆犹新,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对把自己从那个地方救出来的张晓舟的感激可以说是发自肺腑,虽然因为能力问题无法像江晓华那样成为联盟的重要人物,但他还是凭借自己的努力而成为了联盟农业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跟在李雨欢这个比自己还小两岁的女孩子后面干活多多少少有点丢脸,不过赵海涛一向把李雨欢这个常务副部长看做是张晓舟的附属物,问题倒也不大。

“这样到底行不行啊?”这块地的原主人却有些惴惴地说道。

“除了不需要再动这个网,你平时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只是注意加强排水,等这一季收获的时候就知道结果了。”李雨欢说道。

选择属于他的这块地作为试验田,恰恰是因为最近几次收获中,他的这块地收获都相当稳定的处于联盟的平均水平附近,而且他本身也是勤勤恳恳干活的那种人。联盟承诺免除他这块地的税收,如果歉收,那就按之前几次收获的平均值补齐他的收益,在这样的条件下,他终于同意了联盟的要求。

他这块地采取的是开天窗的方式,挡雨网不动,但间隔一米五就开一个用来增加光线的天窗,开窗的部位用网眼比较大的浅色网补起来。这样做,一方面是肯定会有不少雨水从开天窗的地方淋进来,有可能造成玉米的根茎泡水腐烂,另一方面,虽然增加了透光的地方,但光照应该还是不够。但好处是,不用再每天把网装上又拆掉,工作量少了很多。

李雨欢安排他的另外一个任务是记录下自己每天在这块地上所花费的时间,以此来估算按照这样的方式,一个人最多能够照顾几亩同样的地。

李雨欢选取了分散的三块试验田来做同样的事情,以确保结果的普遍性。

隔壁的那块地采用的是把挡雨网的网眼扩大提高透光率的方式,但显然,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雨水渗入量的增加,对排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试验李雨欢做了两组,另外一组的网眼更大一些,透光率更高,但同时,水量相应地也更多了。

这两组试验同样各选取了三块试验田。

歉收是必然发生的结果,但联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要通过对比,找出最划算的一种方法。

大家提出的构想当然不仅仅限于这些,在公开征集试验方案的时候,甚至有人建议把城里那些废弃房屋的玻璃都拆下来做成玻璃顶的大棚,或者是在远山城内收集塑料制品,加热后想办法拉成透明薄膜,用来代替现在不透明的挡雨网。

这些想法都没错,但问题是,要么没有办法大规模的投入使用,要么就不切实际,缺乏可操作性。

收集玻璃建设大棚专门用来培育种子这样的事情联盟早就在做了,一些殖民点也开始在木屋上留出安装玻璃窗的位置,从城里拆玻璃过去装上,让屋子里光线好一些。

就联盟现有的玻璃存量,根本就不可能建成多少用于农业生产的大棚,而生产玻璃这件事情,至少在现在这个阶段,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最起码,也要等他们把纯碱的生产工艺还原出来再说。以联盟现在的工业和技术水平,能够把那些碎玻璃收集起来加热之后重生压成平板都算是不错的进展了。

但是,即便是联盟已经有能力生产玻璃,这样的建议也只能说是空谈。

玻璃温室的造价和花费的人工,即使是之前那个世界也没有多少人能够承受,以他们现在的生产力,把几万亩地都建成玻璃温室,只能说提这个建议的人心太大了。

至于塑料薄膜的事情那就更是一种奢望了,注塑机和吹塑机他们不是没有,但并不是什么塑料都可以拿去做薄膜,更何况,在没有稳定电力供应的情况下,机器也根本就开动不起来。联盟的发电和电力输送事业现在依然只是在试验阶段,至少在几年内都不太可能达到可以稳定驱动机器的水平。

最终通过评审可以选取,具有一定可行性而且花费不多,可以进行试验看有没有价值的方案只有寥寥几项。而张晓舟一一都安排了下去。

“我们的那些藕什么时候才能大范围推广?”来自安澜大厦的人们私下问道。

现在看来,这样的水生植物也许才是最好的出路,没有人知道莲藕的产量能有多高,但起码大家都知道,里面的淀粉含量并不算少,虽然不可能作为主食,但起码能作为一种可靠的补充。而且这东西应该也不需要怎么照料,应该也不需要化肥和农药。以远山现在的自然环境,这或许是最有可能大规模种植并且获得稳定产量的农作物了。

一个人照料二三十亩地也许很困难,但照料二三十亩莲藕应该没什么问题。一亩莲藕哪怕是只能产一百公斤,一年也能收三吨,应该是远远超出一个人的消耗量了。种莲藕的池子还能想办法养鱼养虾甚至是养点白垩纪土生的蛙类什么的,可以说一举数得。

管这个事情的李雨欢却叹了一口气。

当初在安澜大厦后面的那个观景水池里发现的莲藕本身数量就不多,还被人偷走吃掉了一部分,好在那些人当时还没有把那些藕芽掰断,后来人们小心翼翼地把它们种在了楼顶的水缸里,终于让它们活了下来。但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不过长出了几支子藕,现在分成三份种植在温室里,情况还算不错。莲子也收获了一些,而且也已经成功育苗种了下去,但要向整个联盟推广,按照现在的生长速度,算上莲子一年的增值勉强达到十倍,大规模种植最快也要等两三年。

“可惜没有慈菇、荸荠、茭白、菱角这些东西。”有人低声地说道。“这些东西应该都好种,而且也好吃。”

“也许我们应该看看白垩纪有没有什么土生的水生植物?”高辉说道,他随后兴奋了起来。“把这个事情交给冒险者工会吧!周围的沼泽里,肯定会有能吃的东西!只要把它们找出来,一切问题说不定就迎刃而解了!咱们也就不用在这里头疼该种什么,修什么样的棚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