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澜在做标记时其实没想那么多。
这次去南部领地交界区本来就是为了例行巡逻,顺道观察一下母亲和弟弟妹妹的动向,刚刚经历过一场大灾难,怎么想都得回乡探个亲。
这一趟运气还特别好。
离缓冲区还有一百多米路,安澜就嗅到母亲的气味了,等面对面相见,她上下打量了一番,发现对方除了有点消瘦之外状况不错,背后跟着的两只小猫崽子也都活蹦乱跳。
就是精神状态……很紧绷。
想想也不意外:又要带着幼崽躲避洪水,又要费尽心思给它们找吃的找喝的,还得防着其他掠食者因为活动区域缩小更防不胜防的袭击,用简简单单的“受累”一个词都没法概括那种惊心动魄。
安澜对大猫的肢体语言知之甚详,一看母亲摆出进攻架势就知道它已经处于绷断的边缘,为了避免发生直接冲突,干脆先退一步传递出停战信号。
结果和她预想的差不多。
母亲做出了友善的回应,幼崽们也没被吓跑,就是河中心架着的摄像机存在感实在有点高,稍微一偏脑袋就能看到几个熟悉的身影。
说实话——摄影组的出现是件好事。
受限于地理环境,人类要到雨林里来活动必须经过周严的准备,通过分析他们的活动模式可以得出许多身处丛林无法接触到的信息,包括不仅限于洪灾后林间道路的重建情况、营地物资的到位顺序和环保部门的工作重心。
人类还能给很多问题提供解法。
从穿越的第一个世界开始安澜就认识到了人类在大自然中扮演的角色。与其指望盗猎者通通死绝、因环境变化导致的食物资源短缺一夜之间恢复如初,不如现实点,把人类造成的问题交由人类来解决。
虽然她在亚马逊雨林生活了四年都没碰到过不长眼的盗猎者,但谁也没法保证将来这种人就一定不会出现,更没法保证泛滥在潘塔纳尔的人、兽冲突不会在雨林边缘地带发生。
有个摄影团队一年到头跟在背后固然侵犯了隐私——如果动物有隐私的话——但也确保了关注度,而关注度带来的安全往往比它带来的隐患要多。
反正她也习惯了。
每个世界被拍的纪录片和科普节目拿出来排一排,怎么都能养活一个小网站了,甚至还会因为物种丰富而显得特别多姿多彩。
抱着这样的想法,安澜对活跃在领地里的摄影组一向很宽容,现身互动是小事,稍微拦一拦危险源也不算什么,有时还会主动制造有趣的场面让他们拍个痛快。
让她高兴的是——
入驻一年后,这群两脚兽终于派上了用场。
事情还要从洪水过后说起。
地面完全显露出来的那天,安澜带着一家人回到了往日最常待的栖息之所去查看情况,而黑背则留在了高地,直到三天后才来同他们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