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诡异之夏 丹·西蒙斯 5600 字 2个月前

杜安·麦克布莱德在舞台公园等着喝醉的老爸被卡尔酒馆赶出大门。刚过8点30分,老头子果然踉跄着从酒馆里走了出来,站在马路牙子上一边挥舞拳头一边咒骂酒馆老板多姆·斯迪格(1943年卡尔就不在酒馆了),然后跌跌撞撞地爬上皮卡车。钥匙掉到地上的时候,他喃喃骂了两句,等他捡起钥匙发动汽车,结果却把引擎弄得熄了火的时候,他骂得更凶了。杜安小跑着迎了上去。他知道老头子醉得分不清东南西北,压根儿不会记得近十个小时前他“去合作社买点儿东西”的时候还带着儿子。

“杜安尼,”老头眯起眼睛盯着儿子,“你他妈怎么在这儿?”

杜安一个字都没说,等着老头子自己想起来。

“噢,对了,”老头终于说道,“你见到你的朋友了吗?”

“见到了,老爸。”半下午的时候杜安就跟戴尔他们分手了。其他男孩要去镇上的棒球场打球,但杜安惦记着老头子,有时候老爸喝得没那么多,用不着多姆把他扔出大门,他就会自己回家。

“跳上来吧,儿子。”老头子只有在真正喝醉的时候才会流露出这种咬文嚼字的南波士顿口音。

“不用了,爸。我想坐在后面的车斗里,如果你同意的话。”

老头子耸耸肩,再次发动引擎,这次没熄火。杜安跳进皮卡车斗,车上还装着他们早上买的拖拉机零件。他把笔记簿和铅笔塞进上衣口袋,蹲在金属车厢板上望着外面,祈祷这辆新买的通用破车别像以前的两辆二手卡车一样被老头子弄散了架。

借着朦胧的暮光,杜安在主街上看到了戴尔和其他几个骑车的男孩,但他觉得朋友们不认识这辆车,所以老头子开着皮卡呼啸而过的时候,他特地在车厢里蹲得低低的。杜安听见男孩们大喊“开灯”,但老头子没有理会,也许他压根儿就没听见。皮卡拐了个急弯进入第一大道,杜安在刺耳的尖啸声中坐直身体,正好看见东边那幢老砖房——镇上的孩子都叫它“奴隶屋”,虽然没几个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但杜安知道。19世纪50年代,汤普森家的这幢老房子曾是地下铁路的中转站。三年级的时候,杜安对黑奴逃跑的路线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去橡树山的城市图书馆做了点研究。除了汤普森家以外,碎心县还有另外两处地下铁路的中转站……其中一处框架式的农舍坐落在榆树港和皮奥里亚之间的斯蓬河谷,它的主人是一家贵格会信徒,但这幢房子早在“二战”前就烧成了白地。另一处中转站主人家的孩子正好是杜安的三年级同学,杜安挑了一个星期六专程骑车去看过——单程8.5英里。他指给同学一家子看了楼梯下面壁橱背后的密室,然后骑着车回到了家里。那天老头子没喝酒,杜安也因此逃过了一顿毒打。

皮卡车轰鸣着驶过麦克·奥罗克家,驶过镇子最北端的城市棒球场,然后转了个弯驶向东面的水塔。崎岖的石子路颠得车斗左摇右晃,杜安蹲下身子闭上眼睛,飞溅的砾石和灰尘不断掉进他的脖子,钻进他的头发和牙齿缝,就连厚格子衬衫也挡不住。

老头没把车开到地里,虽然他差点儿就错过了县6号公路的路口。皮卡猛地来了个急刹,车身一顿,然后趔趄着开进了黑树酒馆的停车场。

“我去去就回,杜安尼。”老头拍拍杜安的胳膊,“我进去跟伙计们打个招呼,然后咱们就回家修拖拉机去。”

“好的,老爸。”杜安头靠驾驶室后厢板倚着车斗,从兜里掏出笔记簿和铅笔。现在天已经完全黑了,酒馆后面树梢上方的星星清晰可见,但借着纱门里透出的黄色灯光,杜安眯起眼睛,勉强能看清笔记簿上的字。

这本沾满汗水和尘埃的厚笔记簿几乎已经被杜安的蝇头小字填满了。他家地下室的秘密据点里还藏着大约50本差不多的本子。

杜安从6岁起就立志要当一名作家。阅读——他4岁时就能读完整的书了——一直是他生命中的另一个世界。这不是逃避,因为他很少逃避。为了精确地观察世界,作家必须直面一切。但他需要那个世界。充斥那个世界的强大声音让他看到了更强大的思想。

杜安从老爸那里继承了大堆的书本和对阅读的热爱,老头子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赢得杜安的敬爱。杜安的妈妈早在他记事前就死了,这些年父子俩过得并不容易。农场的境况越来越糟,老头子总在喝酒,杜安有时候会挨打,极偶然的情况下,老爸还会把他一个人扔在家里,但他们也有好时光——一切正常的时候,老头子驾着马车在农场里干活儿,夏天的农活儿繁重但自有条理,尽管他们常常错过农时。漫漫长夜里,父子俩有时候会跟阿特叔叔聊天儿……三个单身汉在后院的星空下烤着牛排,什么都聊,甚至包括头顶的星星。

杜安的老爸是哈佛的退学生,但在回家继承母亲的农场之前,他拿到了伊利诺伊大学的工程学硕士。阿特叔叔曾是一位旅行家,一位诗人,没准儿今年还在商船上当水手,明年就跑到了巴拿马、乌拉圭或者奥兰多的私立学校里教书。哪怕喝得烂醉,这对兄弟聊天儿的内容依然有趣,至少场间的第三个单身汉这样认为。年幼的杜安从父亲和叔叔身上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信息,这样的渴望来自他不可多得的天赋。

但在榆树港乃至碎心县的教育者看来,杜安·麦克布莱德算不上什么天才。没人指望能在1960年的伊利诺伊乡下发现一个天才。胖男孩杜安是个怪人,无论是在书面的评价里还是在为数不多的几次家长会上,老师们最常用来描述他的词语包括粗野、懒散和心不在焉。但他不是个刺儿头,只是有些令人失望。杜安不够努力。

面对老师的责难,杜安会道个歉,笑一笑,然后继续沉浸在自己的思路和计划里。对他来说,学校不是一个问题,甚至算不上真正的障碍,因为他喜欢“学校”这个理念……只是上学这事儿分散了他的一部分精力,让他没法专注于手头的研究,也耽搁了他为了当上一名作家所做的准备。

或者说,如果不是老中心学校的某些东西始终困扰着杜安,那么对他来说,上学只是个小麻烦而已。让他烦恼的不是学校里的同学,甚至不是粗野愚钝的老师和校长,而是别的某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