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尽头的一个早晨,我从床上跳起来。手机还在响,像一阵雷雨,一只没喂饱因而充满攻击性的动物。我按下接通,传来小万急躁的声音,到哪儿了?我说,还有五分钟。我挂了电话,刷牙、洗脸、穿背心,外面套一件红白格子衬衫,迅速提上运动裤。天气略凉,晚上会更冷,但太阳掌权的时间内,高温仍将猖狂。我在学校门口打上车,匆匆钻进后座。摘下口罩,迫不及待地大口呼吸,木乃伊除味剂般的香薰混淆着淡淡烟味,从鼻腔滑入喉咙。我交叉双手,对着街景沉思,可它们变得太快了,我只好把目光移向云。
一个小时后,我到达约定的车公庄地铁站。小万、陈舸、三明正等在那里,气息奄奄,一地烟蒂。小万上来兴师问罪,你这人怎么这样。我说,对不起大哥,天有不测风云,车有撞摔碰堵。小万说,“五分钟”的意思是“最多还半小时”,你看看我们都等多久了。我虚心求教,那大概一个小时应该怎么表达?小万说,就说“快到了”。我说,学习了,下次我就这么说。小万不屑地瞥我一眼说,你还想有下次?
我们又一次叫来车,往京西郊野驶去,日光和万物的影子交替流过我们的肢体。他们聒噪不断,使我无法再看云,只好把注意力收回到车里。这是一个极为乏味的组合:四个文学从业者,乌合之众——我和陈舸就读于一所高校的写作专业,小万常年为书店配货。三明比我们稍大几岁,中学毕业就不曾工作过。他凭最小成本插附在北京城的缝隙里,以一种对小说的狂热代替了物质需求。尽管如此,你不能说他是个“苦行僧”,他的生活只是遭到一种超现实力量的稀释,以致在迭起的低谷面前,他始终保持着非凡的钝感。
这个周末,我们拣了一条野外徒步路线。起点位于门头沟的王平村,沿京西古道一路南下,预计下午稍晚能抵达潭柘寺。汽车停在一道拱桥前,对岸立着一座文化馆,老人们露天下棋,俨然听见花生壳徐徐落往泥土的声音。我们所在的一岸则异常清静,山榆、垂柳皆不喜惹是生非,任由嫩绿在它们体态中自由分布。树种间杂,尽情向远处延伸,似一种空寂的阵法。桥下的池水总体清澈,但为荫蔽一些绿藻,折射间已失去通透。我们打开百度地图,把自己的位置不断放大,可知周围一切尽属王平村境内——五百米内有一条公路,沿它前行则可见瓜草地景区。
我们依照地图走,烈日开道,由不得人滞留。小万有过徒步经验,次数不多,但足够编成历险奇遇。没走多远,他就已经讲了好几遍,以至于只要他开个头,“当年我爬箭扣长城的时候……”,我们便能越过细枝末节,直接报出结论:“差点摔死!”小万忿忿扭过头,把好逸恶劳的我们甩在身后。果然,我们没有让小万失望。接连爬过几段15度的斜坡,我们累得气喘吁吁,还不如路边散养的公鸡精神抖擞。
陈舸面色苍白,虚汗浸湿他撞款无数人的优衣库衬衫。陈舸问,我们是不是走五公里了?小万一惊,你做梦呢,这才二十分钟。三明说,要不……我们还是打车吧。小万朝我一指,啐他们说,你们体力还不如一个女孩子。我连忙表态,其实,我也想打车。小万连骂几句,整个人逐渐松弛下来,叹气说,别这样嘛,来都来了,我们聊点有意思。于是,我们一边走,一边从如何快速发家致富聊到疫情后的世界格局。话题转来转去,如同赶羊,很快掉入新一轮的疲倦。
为了填补沉默,我对他们讲了近来遇见的一件难事。为此事,我坐卧不安,大脑某处像绷了一根铁丝,但又说不准它究竟在哪里,所以每一刻都吊着一种警惕。大半年来,事态持续恶化,弄不好我还有性命之虞……
我有个校友叫吴猛,连云港人,身高一米九,虎背熊腰,相比之下头有点小。有时他把头发剃光,扬短避长,这就使头显得更小。吴猛比我小三届,就读于国学院,具体专业不明,只知道国学院很有钱,建了全校唯一一栋带下沉式庭院的楼,我经常去楼里办公区偷用微波炉。
认识吴猛,源于一场即兴戏剧。这种戏剧形式可追溯到十五世纪的意大利,鼎盛时期,热度能与黑死病一决高下。到现代,被包装成具有“解压、唤醒灵感”的功能,流通起来愈发理直气壮。每年逢心理健康月,学校都会组织几次,我和吴猛参加的是同一场。
在即兴戏剧的第五个环节,主持人将每四人分为一组。根据观众提议,演员获得各自角色,四人方阵的每条棱边轮流表演。吴猛扮演的是“死神”,与他左右搭戏的分别是“白娘子”与“Siri”。死神和白娘子演了一段职场戏,大致是见白娘子堂堂一介名妖,被埋没在雷峰塔下,就想挖她去西方当天使。戏里的死神巧舌如簧,一则台词极富逻辑,向白娘子陈清利弊,指出她的能力、职业操守,以及被职场PUA的现状;二则声情并茂,法海听了都动容,绛珠草听了哭到淹死。然而,死神的戏力似乎在下一场里耗干了。当他面对Siri时,竟久久吐不出词。Siri本就是个需要对方推动的角色,见此情境,亦不知所措。双双发愣片刻,死神忽然走到舞台中央,念起一段莫名其妙的独白:
这两三年里,我经常梦见一列火车。绿皮的,很长,有些窗户开着。火车停在一条铁轨上,旁边是麦田,好像还有一些枯掉的花,天太黑了看不清楚。火车一直停着,没乘客来,也没发动过。但昨天晚上,火车居然向前动了。非常缓慢,是蚂蚁都能逃开的速度。它像在思考着什么……
台下的观众都看呆了。这没什么问题,假如对艺术存点敬畏之心,看呆就是一种狂喜状态。但死神似乎有点不适,他期待着台下的回应。于是,他补充说,我说的都是真的,这不是戏剧。台下掌声热烈起来。在戏剧中高呼“这不是戏剧”,他简直像贝克特剧作里的人物。一个以为自己将死的人,一个没料到自己会在荒诞中永生的人。
我以为活动就此结束,正准备走出阶梯教室,吴猛忽然追了出来。他眉毛拧成一团,满头汗涔涔。很明显,随着观众离席,颁发给他的死神身份已经失效了。吴猛说,师姐你好,我也很喜欢写小说,可以加个好友吗?我说,你好,我并不喜欢写小说,但我确实在写。我扫你吧,别人扫我的话,我经常点开的是付款码。吴猛随我走上林荫道,一路不说话。为了不重蹈Siri的覆辙,我只好主动引导话题。我问他,你写什么类型?他说,什么都写,包罗万象,宇宙洪荒。我问,喜欢哪些作家?他说,没有,我觉得都不如我。我又问,一天写多少?他说,精力好的时候,一天写过十二万,但不是每天都写。我倒吸一口凉气,牛逼,你是天才,中国版芭芭拉·卡特兰。他说,不认识这人。我笔名叫吴猴儿,用来平衡我的真名,人不能太猛,这是中庸之道。我说,真厉害。我宿舍就在前面,再见。
当天夜晚,吴猛给我发了一篇280万字的小说《1999》。我往下划几章,手机屏幕频繁卡帧。我故意拖延许久,半夜待他入梦,才斟字酌句给他留言。我说,小吴,光阴似箭,这样的篇幅恐怕会射死读者。能否先给我看一些中短篇?此前你提到投稿,以我的经验,从短篇开始发表更容易。如有合适的,我也会推荐给编辑。第二天,吴猛又发来一组由《聊斋志异》改编的小说。我读完《叶生》,困意汹涌,睡醒又打开《小棺》,读不到几行室友回来了。室友说,今晚6点寝室楼停电,你有备用手电筒吗?我说,我找找看。我一边在书桌上摸索,一边琢磨吴猛小说的问题。第一,他改编的幅度太小,像个拿一把指甲剪去修园艺的失败园丁,说他纯粹做了古文翻译也不冤枉。第二,他语言很糟糕,用词粗糙不谈,他最致命的毛病是缺乏和语言的固定距离。他仿佛一台输入许多烂句子的电脑,凭惯性将文字凑在一起,不时出现“她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把匕首送入胸口”之类的摘取式语句。第三……室友问,你找到了吗?我反问,找什么?室友加快语速说,可以照明的器具啊,蜡烛也行。我说,我有个前男友总送我香薰蜡烛,各个味道都集齐了,无花果最好闻,像白垩纪时代被割开的树皮流下的奶油味。室友说,后来怎么分手的?我思考了五分钟,通往回忆的街道正因早高峰而堵车,于是我只好承认忘了。我说,不过我记得分手闹得很难看,他砸了一个热水瓶,内胆银片碎了遍地。我捡起最大的一片,形状如海豚,映出我哭泣过量引起的黑眼圈。室友说,好可惜。我点头,把吴猛和他的小说忘得一干二净。
口袋里的手机震动起来,一边伴随着鞭炮响——我设置的铃声。我瞥一眼号码,示意小万他们别说话,才接了起来。电话里传出一个很熟悉的男声,很好听,普通话也标准,一个不沙哑版本的张学友。他劈头盖脸地问我,你在哪里?我说,在教室自习,你有什么事?他一停顿说,不对,你在外面,到处都是风的声音。不管你在哪儿,我要来找你。我说,我们不是已经说清楚了吗?他说,不是一回事。你最近命犯小人,重则有血光之灾,我不放心。我说,你还懂这一手,我什么命来着?他说,说了你也不懂:是剑斧凶器,也是霜天明月。我说,听起来好冷,难怪我从小怕冷,穿多少都不够。沉寂突然降临,在五到十秒之间,很快又被同一种声音打破。他似乎端正了腔调,像一个陷在沙发里的人猛地站直。他说,再给我一次机会,以后我照顾你。你不信也没关系,我很爱你,我把最珍贵的东西都给你了。我脑筋一转,你是说那三颗智齿吗?他说,这是其中之一。我说,我在一个群里看到有人卖这玩意儿,三百块可以买五颗,你这点也就一百八。他嘴里发出轻微响动,大约多少有些生气。他说,你什么都不信。为什么你永远、永远这么平静?
我刚要回话,电话已被挂断,四面焦头烂额的浓绿围拢过来。我从前很喜欢一句诗,无头无尾:山是山的影子,狗懒得进化。后一句讲,夏天,人的酶很固执。不过现在夏天尚未到来,只露了一二丝烫意,试探人们是否还记得它。他们都笑起来,好像空气里藏着一种逗人发痒的絮状物。陈舸问,你男朋友啊?我说,早分手了。他继续问,怎么分的?我想了想说,有意思,人们都想知道造成结局的原因——不是真实的原因,而是那个被提炼出来的替罪羊。真实的原因是一串连贯、不可叙述的过程,你只能凝视它,感受它如何无奈又决绝地指向某个尽头。
鹰嘴峰到了,遥远的象形曲线延展着,天光从岩石与新叶的裂缝间落下来。我们说不出话来,三明手机的摄像头摔坏许久,让我拍几张山峰的照片发给他。在相册里,山被无限放大,模糊的像素毫不费力地把它解构了。
一开始只是为寻刺激,小万带我们离开公路,抄丛林中的近道。遍地杂枝之中,我们捡起一些适合当拐杖的,拄着爬坡。陈舸很快迷上野路,领头往低矮的灌木坡里钻。折腾几回,发现虽缩短了步行距离,但攀爬所费的精力远高于走一条平平淡淡的柏油路。我们饥肠辘辘,从包里拿出薯片、小熊饼干、甜筒状巧克力,还有花高价在景区入口买的玉米和茶叶蛋。一顿狼吞虎咽之后,身边只剩下水。缓缓喝一口,液体通过喉道,唯觉一片空荡荡的阴凉。
不知走了多远,我们全然受制于荒郊野岭,丢水漂似的推远了那些城市图景。到岔路时,突然看见一顶草扎的帐篷。对面坐一个男人,穿黑色制服,浑身各处锈着“保安”的拼音。此人眉目浓密,黑脸短下巴,凶悍相随中年降临愈发得到发挥,像个流落现代的尉迟敬德。小万从口袋里掏出一盒“华子”,故作镇定地套近乎,老师,请问这条路到潭柘寺吗?保安一犹豫,接过烟叹气,远着呢,今天下午还有阵雨。见他有放行之意,我壮胆走上去。保安脚踩一双大红的运动鞋,旁边摆着后跟踏烂的黑皮鞋。他生活的碎片明晃晃地摊开在水泥地上:一只染黑的手套,蓝皮文件夹,牙膏、塑料杯、铜盆,一个崭新鲜亮的Gucci钱包——真假不用说。
我们正打算从横栏底下钻过去,保安喝止说,手机号来登记一下。小万蹲地上填表,保安饶有兴致地和我们攀谈,你们还是学生吧?我一口应承,没错,活到老学到老。保安问,在哪儿上学?陈舸突然来了胡扯的兴致,接着说,北京法制大学,读的新丝绸之路海外贸易法。保安险些竖起拇指,一副敬仰的模样。他说,好学校啊,我以前在那儿附近当过保安。我问,为什么不干了?他摇头说,工资太低,养的两条狗整天饿得犯浑,后来全放走了。不过这里工资也低,我做完这个月就回去了。小万已经完成手续,甚至顺便重新系好鞋带。他站起来,回归我们这支即将移动的队伍。我最后环扫一圈四周的远景,深浅不一的植物驻扎在视野里,如此茂密,仿佛光区分它们就能花掉一辈子时间。我们不再与保安交谈,但他意犹未尽,冲着我们正游离的后脑勺说,我来这里已经十七天了,人影都瞧不见,很是寂寥。他用以收尾的言辞过于漂亮,听上去不太真实。我本欲再回头看他一眼,但我想不出这一眼可能引发的任何意义,因此很快打消了念头。
吴猛确实有些做间谍的技巧,不出几日,把我的课表摸得一清二楚。我采用“间谍”而非“侦探”,说明我对这件事大体上并不认可——尤其当我上完“法国美学与文论”,脑载一堆消化无能的名词时,看见他正等在教室门口。他满脸迫切,目光越过人群攥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