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上的血

如雪如山 张天翼 12225 字 2个月前

第一眼没看到继父,粒粒心头一松,像发现考卷第一题里没出现复习盲点。母亲王嫦娥的新丈夫才半年新,她还没能自在地跟他近距离谈笑。

她推着行李箱,走到车站出口,看到几步外母亲独自站着,挥手。每次从工作的城市回乡,感觉既像要进考场考试,又像要面对一张等她批改评分的试卷。她草草朝母亲笑一下,就眨眨眼,把目光焦距打散。长久分离之后,猛见面的第一眼,最难受。母亲双手插在外套兜里,有点驼背,穿着浅紫上衣,灯芯绒白裤子。陌生感强迫她以评卷人的目光承认那是个瘦削的半老女人,美貌丰饶所剩无几。她低头推行李箱,把车票按在扫描桩上,咬牙熬过心中酸楚。

滴一声,自动开合闸门打开。她走出去,母亲迎上来,伸手搁在她扶箱子把的手上,两人各自转个身,并肩往前走。母亲的身子是转过去了,但眼睛还留在她脸上,用力看完长长的一眼,才笑道,行!脸色挺红润,身体没问题。又说,你杨叔去超市买鱼了,晚上他做饭,他烧鱼好吃。

她九个月没回家了,反正理由要找,总会有。确实太久了,她和母亲在电话里说着说着,两人都小心起来,都觉得自己是做错事应该心虚的那个。现在真的见面,感觉像一咬牙跨到冷水喷头下面,倒也没那么糟糕。

母亲把箱子拉到自己外侧,用靠外那只手抓着,一只手插进粒粒的胳膊和身体之间,顺着小臂滑下去,五指插进她五指之间,像要好的中学生牵手逛街似的,十指紧扣。

她们站在通往地下的通道里,排队等出租车,她把手指退出来一点,拇指摩挲母亲的几个指尖,摸到干枯发硬的皮肤和指甲。她用自己的手把母亲的手举到眼前,抖动两下,以谴责的语气说,你看看!我给你寄的马油护手霜都白寄了!不是跟你说,一到秋冬就每天抹吗?你都抹哪儿啦?

有很多人怯于亲昵,就用埋怨代替亲昵。母亲笑道,我在抹呀,可是总在厨房里干活,手总要沾水,又不能洗一次手抹一次护手霜。

粒粒说,“总在厨房里”是怎么回事?杨叔拿你当灶火丫头使唤啦?那我可得跟他说道说道。她特意把这句说得更像玩笑话,搅拌上一点技艺生疏的娇嗔。母亲的笑却没了,低声道,别这么说他……你杨叔对我挺好,绝对比你爸好。

轮到她们了,穿荧光背心的人打手势让她们上后面一辆出租车。母亲坐定后说出地址。那个地址粒粒知道,它曾以文字方式出现在她手机里,“我们刚买了新房子,地址是……”,并送上了她的祝福,“祝贺你,妈妈,开始新生活吧,为你自豪,为你高兴”。

车外故乡已入深秋,下午的天空不明不暗,灰色穹隆边缘一圈玫瑰色的光,街边建筑物大多与记忆中无异,只是旧了一层,像用久了的家具,不够体面,但有种亲切劲儿,让人不忍心嫌弃。司机把车开得很快,转弯处她身子歪倒,倚靠在母亲身体侧面,特意多靠一会儿,再慢慢直起身子。她几乎不说话。司机是家乡常见的那种爱用闲聊让耳朵忙碌的人,他用纯粹的乡音跟母亲聊天,评论到某个本地刚落马的腐败高官,用了一个方言词,“不够揍”。

母亲点着头,又把那词重复一遍,表示称赞这词用得切。她一下没听懂,思绪一顿,去回忆那个词的意思。其实每次回家,都是从坐上火车那一刻开始的,像彩排,或模拟考,满车厢共享终点站的人也共享籍贯与口音,人们互相打招呼,打听居住地和出行事由,口音以彼此为酵母,痛快淋漓地膨胀。大部分乡音像不体面的内衣,在腰间皮筋上印一圈牌子拼音。在她工作的城市,人人都把口音藏得严实,像用漱口水和口香糖掩藏口气。

每次她回到这样乡音肆虐的空间,都有奇异的感觉,仿佛清晨出去跑步之后,又回到光线昏暗、空气热浊不新鲜的卧室,一阵不适,一阵无法抗拒的亲切。她也想以乡音说话,又怕生疏了,弄得不伦不类。

继父杨器和他那一口教师水准的普通话在防盗门后等她,她们走到倒数第三级楼梯时,门忽然开了,准得像蓄谋的埋伏。继父笑得很焕发,像所有沉溺家庭生活的男人一样,穿着手织毛裤和毛背心,毛裤膝盖处撑出两个鼓包,他搓着手说,粒粒,欢迎回家!

她说,杨叔好。一瞬间,她有个很舒服的错觉:她们是来走亲戚的客人,坐一会儿就能走了。但母亲说,老杨,快来提箱子呀。

跟继父说话,母亲会把带点乡音的口音换成普通话。这个习惯是他们谈对象时确立的。很多事和印象一旦成形、固定,就很难改动。你第一次见到某人,他戴着眼镜,日后再见面,如果他不戴眼镜,你就会怎么看怎么别扭,替他觉得眼睛四周空得奇怪。母亲第一次见杨器,被他带得不由自主全程讲了普通话,此后她就必须给口音戴着矫正套了。

粒粒走进屋里。这就是新夫妇卖掉各自原住处,合资买的新家,两室一厅,墙上挂着两轴灰绫子裱糊的字画,铁艺吊灯里灯泡都是新的,一点阴翳也无,一切晶亮洁净,有种振奋而美好的意图。继父把箱子提进来,贴墙放好,笑道,粒粒,觉得我跟你母亲布置得怎么样?他的银发在吊灯的稻黄色光里闪动。

继父绝不是故事里的反派,相反,他像是电影里无可挑剔到只能不幸横死的正派配角。工作上,他在市重点中学当了三十年历史教师,奖状拿了一尺高;私生活方面,他伺候糖尿病妻子八年,是任劳任怨的模范丈夫,妻子去世,他又做了七年洁身自好的模范鳏夫,直到独生子臻儒大学毕业工作才再婚,任谁也挑不出一点毛病。

他不抽烟,偶尔喝点自泡的枸杞江米酒,五官规矩无奇,并不比真实年龄显老,唯独头发颜色跑在了前面,是全白的,没一根杂色,纯得像棉桃、雪、银丝面、鹅绒、白龙马。白发是衰竭的象征,是“坏”的,但一切坏达到一定纯度便有了审美上的意义。银发加上他长年在温室似的学校里养出一种宁静谦和的神情,就成了仙气。

奇特的发色,让他成了学校里不大不小的明星。有领导来视察,要做公开课,杨老师总会代表历史组出战。粒粒也曾坐在公开课的教室里,照安排好的次序举手,让杨器点她名字,站起来回答一九三三年罗斯福新政的三大内容。

一年前,母亲经人介绍,跟比她大两岁的杨器开始谈对象。粒粒第一次见他时还叫“杨老师”。他笑道,你都毕业十年了,以后叫杨叔就行。母亲带笑瞥了他一眼。她便知道,他们已对“以后”达成了默契。

普通人身上,只要有一点超出平均水平的特质,足以让他的伴侣尝到虚荣的快乐。母亲第一次带他参加家族聚餐,亲戚都夸:哎呀,杨老师这头发,跟他的名字似的,倍儿洋气!中央台以前有个白头发主持人,主持科教栏目的,叫嘛来着?杨老师比那人气质还好。

很快,他们面对她讲述事情时称对方为“你杨叔”“你母亲”,以孩子身份为基点的叫法,让她能在一切缺席的事件里在场,句句是一家三口,句句是团圆。还有,操方言的乡人一般说“你妈妈”,杨器只说“你母亲”。这拗口的书面语配上他的普通话和一顶白发,居然毫不别扭。

杨器说,粒粒,跟你母亲去熟悉一下新家吧。我做饭!今天给你们露一手,油爆大虾、酱焖鲤鱼,怎么样?

他跨着在课桌椅之间款行的步幅进了厨房,毛裤膝盖上两个鼓包,让每一步都像半跪。母亲转头朝粒粒一笑,那种闺蜜之间有悄悄话要说的笑。她心中一阵轻微慌乱,转身走进书房,大声说,妈,你们这屋子真不错!朝向也好,房型也好。

书房里一半东西属于杨器原来的家,一半是新买的,没有一件是她原先家里的。长长的枣红色木案,上面摆放笔墨纸砚,杨老师幼承家学,爱好书法。书柜里装得满当当,好多书横放在竖排书的头顶,皮沙发的扶手上也堆着一小摞书,有一种真正的读书人的凌乱,模样气氛都是很好的。

母亲拍拍黑沉油亮的书柜,说,他在家具城看中这个复古胡桃木书柜,喜欢又嫌贵,舍不得买。我说,我来花这个钱,就当是给你的结婚礼物。都这个岁数了,还会买第二次吗?千金难买心头爱,是不是?

粒粒不得不鉴赏一番,把柜门拉开又关上,说,是好看,真好看。妈,你要是爱上什么东西,可也别心疼钱。那咱家那个老书柜呢?

母亲说,我送给你姨了。她说她客厅里一直缺个柜子放东西,我就雇车给她拉去了,跟她说,要是不爱用,卖给收废品的也行。

她立刻就判定这话不真,后面半句是防着粒粒去看姨母时查问。她们肯定也串好了词:对,你妈妈给我送来了,可是啊,搁那儿看了几天,我还是不爱,就让收废品的拆掉拿走了……那个老书柜是她父亲——跟她母亲离婚四年的父亲——手工做的。

她很想跟母亲说,不要紧,就算你告诉我你把他留下的所有东西都烧掉,我也不会觉得你心狠,真的,没事。我不是八岁就劝你离婚了吗?我不是一直陪你骂他“坑地长大的混蛋”吗?

粒粒的母亲喜欢用地域及其历史沿革解释人的品行。她把城市划成几个大区,在其上插满了小旗帜一样的标签:第一等地区是北区,那里曾是英国租界地,至今留有各国洋人的小洋楼、花园别墅、外墙钉方块铜牌的故居,那里的人最有派头,有审美,斯文。第二等是东区,那里集中了全市最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该处居民有文化,素质高,不野蛮。南区算是不好不赖,建有多座江浙会馆,几代江浙籍人聚居在那,“南蛮子”会算计人,但人不坏。最糟糕的地带是西区,新中国成立前,西区遍布妓院赌场,黑帮横行,是流氓混混的培养皿。

她坚持从听来的故事里撷取素材,来丰满这部地域歧视词典的例句和词条。比如邻居家女儿新婚三月,遭遇家暴,被女婿打得一只眼视网膜脱落,她会先打听那女婿是哪的人,听说是西区的,结论便是:怪不得,那地方人野着呢。又比如本城某歌唱家成了大名,上春晚了,到金色大厅开音乐会了,她感叹道,人家在北区生,北区长大,她爷爷是留过洋的,那里人普遍水平都高。

而她最颠扑不破的论据,是粒粒的父亲。他生于即使在西区也最差劲的地带——“坑地”,当年政府填平一块坑地,建起廉价房,让最穷、最赖的人去住。粒粒小时常听母亲纠正父亲的一些口音,比如,粒粒你听,你爸念“脚”是“交”,难听吧?你可别学。被丈夫气得落泪,她会在背后愤愤地说:混蛋!不愧是那个下三滥地界生人,坑地长大的混蛋!

粒粒曾认为这个分类法不科学,把它当成需要善意容忍的父母的局限。但成年后她逐渐觉得,能用这样简单的方式解释心中疑难,是种天真的福气。他为什么这样对我?因为他性格不好。他为什么性格不好?因为他出身在民风不好的地区。好了,那就没办法了,没得可怪了,要是能选,谁会选择投胎到下三滥地界呢?

杨器杨老师生于光明正确的东区,其父是新中国成立初始考入清华大学的大学生,于校际联谊中结识就读于北京医学院的其母,日后回乡,一个当高校教师,一个当妇产医院医生。用介绍人的话说:难得的书香门第,嫂子你不是反复嘱咐,要找个读书人家的吗?这个杨老师就是,又规矩又有派头,没挑儿了!粒粒知道,母亲一听到这家世就默许了一半。

杨老师的好厨艺则是意外之喜。粒粒参观两个卧室的时候,房间里飘起混合着料酒、糖、醋等等佐料的烹鱼香气,还有油炸东西发出的嗞嗞声,这种气氛让她松弛了一点。母亲说,次卧是专门给你和臻儒回来用的。她问,那个,杨臻儒回来住过吗?母亲说,还没有,他也说忙。哎呀,你们年轻人要搞事业嘛,我们特别理解。

次卧里的家具都是欧式的,木床头和衣柜边缘堆起翻着波浪的描金白玫瑰,精致又不够精致,显出大而无当的粗俗。她连声说,哎,好看,真阔气,真洋气。母亲又打开衣柜门,指点着说,这些纯棉床单被罩枕套,也都是新新儿的,你一套,臻儒一套,怎么样?算是几星酒店的待遇?

她说,四星,起码四星。

杨器在屋外说,你们的会开完了没有哇?鄙人的菜可以上桌了吗?

餐具也是成套的,酒杯里倒好了枸杞江米酒,乌木筷子斜放在白瓷筷架的凹陷中,油爆大虾、酱焖鲤鱼、蚝油生菜和炸藕盒都勾了芡,亮晶晶地在灯下等待赞美。不赞美简直没天理,她赞美得卖力极了,平均吃三口配一句夸,形式多样,包括嗯嗯点头感叹,包括真诚地询问做法。杨器还原成耐心称职的老师,款款讲解怎么选鱼选虾,怎么杀,怎么用汁腌。母亲负责做适当的插叙。他们把这顿饭吃成了一堂演出来的公开课,热烈愉悦得不真实。

由于前半程的好气氛可以沿用,后半程安静一点,也不至于尴尬,大家的话就少了些。粒粒选了一些别的话题,如墙上条幅。她被告知,那边和那边的两幅字,出自她继爷爷、继奶奶之手,客厅这幅是杨老师的世交好友专为他二婚写的。

母亲说,妈考考你,看你认不认得这写的是什么?她扬起手里筷子,指向最近的一幅字。

粒粒笑一下,鼻孔里喷出一股气,以开玩笑的语气说,哎呀,妈,吃饭吧,杨老师都没考我,你考我干什么?

杨器说,就是!老唐那笔草书,跟鬼画符似的,认它干什么?嫦娥,虾还剩两只,你跟粒粒一人一只,处理掉吧。他搛起虾,放进她碗里。

母亲却不放弃,她不理会虾,反倒把筷子搁下了——认真地搁在筷子架上——双肘支在桌面上,身子往前倾,神情十分认真地说,我认不出,但粒粒肯定认得出,对吧粒粒?你小学时不是送你上过一整年书法班吗,后来你也一直自己没断了练字,是不是?

粒粒隔着饭桌看着母亲,她觉得饭厅的灯光并不好,照下来显得母亲颧骨高,眼窝塌,嘴角两边拖下来的纹路太明显。她慢慢转头,看着墙上的字,念道,金屋春浓,苑上梅花二度。琼楼夜永,房中琴瑟重调。贺杨兄续弦之喜,愚弟唐志龙。

母亲低声给她喝了声彩,呵,一字不错!怎么样老杨,我女儿水平不次吧?够配得上你们家吧?

粒粒胃里一阵拧绞,脸颊被冲上来的血涨得又痒又麻。杨器笑道,瞧你说的什么话!什么配不配得上?粒粒又懂事,又上进,我这辈子就是遗憾只有儿子,没有这样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