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皇子不昌

漫长的余生 罗新 4422 字 2个月前

高英入宫在景明四年(503),是赵修死后宣武帝后宫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对也许只有十三四岁的高英来说,一个非常利好的条件,就是她在宫里并非那么孤单,因为她的大姑母也被宣武帝任命为内侍中,可以自由出入宫禁。

高照容的大姐,也是高肇兄弟的大姐,在宣武帝亲政后,以皇姨身份被接到洛阳(住在延寿里)。这位我们不知其名的高家长姊,据墓志死于正光四年十一月十九日(523年12月11日),享年七十一岁(可见她比王钟儿/慈庆小十四岁)。高氏墓志志题“魏故持节征虏将军营州刺史长岑侯韩使君贿夫人高氏墓铭”,据此知其夫是韩贿,应与随同高飏归魏的“乡人韩内”有关。墓志说:“在生不幸,韩侯夙殒。子幼茕然,房宇寥寂。”铭辞也说:“侯已夙逝,子续幼孤。”可见韩贿死时,儿子还非常幼小,大概因为有这个儿子,高氏后来一直寡居。墓志云:“至景明三年,宣武皇帝以夫人皇姨之重,兼韵动河月,遂赐汤沐邑,封辽东郡君。”这一年高氏刚刚五十岁,她的儿子应早已成人。

墓志接着说:“又以椒幄任要,宜须翼辅,授内侍中,用委宫掖。”墓志没有说明高氏担任内侍中的时间,如果并非与封辽东郡君同时,那么很可能与高英入宫有关。也就是说,存在这种可能,宣武帝纳舅女为嫔时,高家安排大姑母做了女侍中,当然是为了照顾还相当年幼的高英。另一方面,宣武帝也乐于在后宫看到自己信得过的人影响力上升,这才叫“用委宫掖”。可想而知,与宣武帝一直保持联系的老尼慈庆,也会与高氏关系亲密,或至少是彼此熟悉,因为不仅有历史的原因,还有现实的关联。墓志文字显示高氏信佛,如“夫人以无生永逸,有陋将危,志腾苦海,舟梁彼岸,故裁谢浮虚,敬仰方直”,等等。

不过高英入宫时,内宫权势都在于皇后之手。虽然赵修败死,于皇后之父于劲仍担任禁军统帅领军将军,深得宣武帝信任,正如《魏书·源怀传》所说“时后父于劲势倾朝野”。据《北史·后妃传》,于皇后入宫在宣武帝亲政后,因左右(即赵修)向宣武帝宣扬于氏“有容德”,宣武帝“乃迎入为贵人”,“甚见宠爱”。据《魏书·世宗纪》,于氏立为皇后在景明二年九月己亥(501年10月5日)。这一年于氏十四岁。《北史·后妃传》对她的描述是“静默宽容,性不妒忌”。不过《北史·孝文六王传》之《京兆王愉传》,却讲述了一个有关这位于皇后另一面的故事。

据《京兆王愉传》,宣武帝在亲政之初,跟几个弟弟相当亲密(“留爱诸弟”),元愉等“常出入宫掖,晨昏寝处,若家人焉”。也许是于皇后的主意,宣武帝为元愉娶于皇后的妹妹做王妃。怎奈这一结合全无光彩,于妃婚后“不见礼答”。元愉似乎是那种用情专一的人,而他早在娶于妃之前,已经心有所属。孝文帝末年,他担任徐州刺史时,有天夜里在彭城(今江苏徐州)街巷听到曼妙动人的歌唱,循声觅人,原来是一位姓杨的女子(虽然史未明言,可能暗示她是一个歌伎),来自东郡。元愉“悦之”,娶以为妾,“遂被宠嬖”。那时对皇子婚事的要求已越来越严格,不仅正妻须由皇家安排,就算娶妾,也须出自士族家庭。杨氏出身寒贱,连做妾的资格都没有。深陷爱情的元愉卸任回京时,把杨氏带回洛阳,要给她改变身份。他找到出自名族赵郡李氏的李恃显,把杨氏送到李家,请他收杨氏为养女,由此给她改姓为李氏。经过这么一番洗白,元愉从李恃显家正正规规地迎娶杨氏/李氏回到京兆王府。二人非常恩爱,杨氏/李氏很快为元愉生下一个王子,取名宝月。

这位杨氏/李氏的墓志已经出土,志题“魏故临洮王妃杨氏墓志铭”,是正光四年长子元宝月为她制作的。从墓志文字看,元宝月恢复了母亲的杨姓,却不敢面对她的东郡籍贯,而把她说成弘农杨氏。墓志称:“妃讳奥妃,字婉瀴,恒农华阴人也。”墓志追溯杨奥妃的先祖至于东汉杨震,且称其父祖皆为官员,当然都是不可信的。下面我们尊重元宝月的立场,称呼她时使用她本来的姓和名,即杨氏奥妃,而不用《北史》的“李氏”。据墓志,杨奥妃“少而机悟,长而温敏,幽闲表德,宽裕在躬”。墓志说她十八岁嫁给元愉:“年十有八,百两云归。”杨奥妃十八岁,在太和二十二年,这是她和元愉在彭城初识的时间,不是宣武帝即位后上演的从李恃显家假出嫁的时间。因此可以肯定,杨奥妃入京兆王府,比于皇后的妹妹于妃至少要早三年。于妃嫁给元愉时,杨奥妃要么已经生了元宝月,要么正怀着他。

于妃把杨奥妃专宠、自己不见元愉礼答的情况报告给皇后姐姐,于皇后当然要替妹妹出头。于是她把杨奥妃叫进宫,“毁击之”,就是很重地打了一顿,可能还造成了毁容。然后,于皇后强行给杨奥妃剃发,让她出家为尼,却不许她出宫,而拘禁在宫内的尼寺,很可能就是慈庆在的那所内寺。事在景明三年,元宝月出生不久,于皇后让于妃把元宝月养为己子。元愉当然不敢去找于皇后要人,但这样也不可能使于妃在元愉面前增加吸引力。过了一年多,也就是到了景明四年,赵修垮台之后,宫内形势多少有了一些变化。于皇后的父亲于劲一方面忧心于皇后久不诞育,另一方面要调整赵修死后的宫内权力布局,也就是要拉拢高肇兄弟,于是上表宣武帝,“劝广嫔御”,即多立妃嫔,以广皇嗣。很可能,高英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入宫为夫人的。同时,于劲勒令于皇后释放杨奥妃。

杨奥妃回到京兆王府,与元愉相聚,“旧爱更甚”,不久为元愉生了次子元宝辉。元愉共有四子一女,全都是杨奥妃所生,可见元愉专情之至。永平元年(508)八月元愉在冀州谋反称帝,《北史》称原因之一是“又以幸妾屡被顿辱,内外离抑”,指的就是于皇后“毁击”杨奥妃并强令她出家之事,虽然那时于皇后已死,元愉显然把这笔账记在他的皇帝哥哥头上了。元愉在冀州的州治信都城(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立坛称帝,立杨奥妃为皇后,算是大大地出了一口气——这口恶气他已憋了整整十年。不过元愉只做了一个月皇帝,信都城就被攻破,不久元愉和杨奥妃及所有孩子都被押解回京,元愉本人不明不白地死于野王(今河南沁阳)。《北史》说押解途中,元愉“每止宿亭传,必携李(杨奥妃)手,尽其私情”。

元愉死后,其四子虽被赦宥,但绝了属籍,不算元姓宗室了,无处容身。杨奥妃怀有身孕,依照宣武帝的意思要处极刑(“屠割”)。据《魏书·崔光传》,崔光当时任中书令,职当草拟诏书,他犹豫很久,最后上奏云:“伏闻当刑元愉妾李,加之屠割。妖惑扇乱,诚合此罪。但外人窃云李今怀妊,例待分产。且臣寻诸旧典,兼推近事,戮至刳胎,谓之虐刑,桀纣之主,乃行斯事。”

崔光接着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劝说宣武帝,那就是这么做可能不利于宣武帝诞育皇嗣。那时宣武帝的两个皇子都已夭折,宣武帝自己已二十六七岁,崔光提这个算是戳中了他的心事。崔光说:“陛下春秋已长,未有储体,皇子襁褓,至有夭失。臣之愚识,知无不言,乞停李狱,以俟育孕。”宣武帝同意等杨奥妃完成生育再行刑。一年多以后的永平二年(509)十一月,杨奥妃的女儿元明月应该快一岁大了(“一女遗育,甫及将年”),杨奥妃被处死,年方二十九岁。

元宝月与三弟一妹,在极端窘境下又过了六七年,到宣武帝死后,才得恢复属籍,投靠叔父清河王元怿。元宝月墓志称“年十有四,为清河文献王所摄养”,是指恢复皇家宗室身份之后的事。《北史》记胡太后追封元愉为临洮王,“宝月乃改葬父母,追服三年”。这里的“母”,就是杨奥妃。元宝月为杨奥妃所造墓志,以及一年后元宝月死后家人(很可能是他妻子或弟弟)为他所造墓志,完全看不到于妃的痕迹,只认杨奥妃为元愉的正妃。可以说,元愉的后人完美地表达了他一直坚持的立场。甚至当元愉的第三子元宝炬被宇文泰选作孝武帝的继任者(是为西魏文帝),于大统元年正月戊申(535年2月18日)即位时,他仍然“追尊皇考为文景皇帝,皇妣杨氏为皇后”。元愉哪里想得到,在他死去近三十年之后,他心爱的杨奥妃终于获得了合法的皇后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