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页

为守城,苍隐军派出无数敢死队,与涉河而过的雾烈士兵殊死搏斗,短兵相接,即使血溅三尺,亦不让雾烈军接近城门一步,决心不移。

酷热的天,混战一/夜一/夜又一/夜,每一/夜都石破天惊,每一/夜都死伤无数。每一个黎明,护城河的水都泛着红色。血腥、bao力、无畏、恐惧散发在雾都东、南、北大大小小九座城门内外。死一样的僵持夜夜延续,却无人退出,无人胆敢躲避。不论家国仇恨、个人荣誉都通过这场战争书写在四国历史上。

--

当雾都之战开战第二十三个黎明到来,双方军队都接到了来自墨绚国、褚旭国使者送来的劝战信,然而,杀红眼的双方根本就不可能停止。胜与负的最后契机,在耗时二十三天后,终于到来。

那个来自异域的银发男子无比风雅地站在雾都北面山峦之上,从尽毁的雾烈皇陵移目至偌大的雾都,一抹痛色浮过脸庞。好好的一座城,就这样污于战争血色!

使者带来了她的口信:雾都的战争应该结束了。于是,他准时地出现在这里,只为达到她想要达到的目的:让燕陌取胜。

夺取天下本是男儿之事,何以她要以女子之躯事事争强?还是她想要向谁证明她自己?即使他绝顶聪明,也猜不透她的心,只得甘作陪衬,甘当她的走卒。嫣儿,你可知,我用双手为你改变了历史!

--

第二十四夜,战争终于宣告结束。众多雾烈平民突发性地涌到南城门,他们赤手空拳地与守城苍隐军混战,雾烈军终于得以攻入城门,情势骤然转而对雾烈军有利。

突然之势令苍隐统战方措手不及,奚桓只能携着胭脂在刺杀团的保卫下,由西城门转向赤奴城。祝融率余部紧随其后,原先四万余人只剩下一万左右,惨不忍睹。而作为攻城一方,燕陌虽率部夺得雾都,实际伤亡比苍隐军还大。至此,双方都进入了暂时的休整。

可是,无论燕陌、或是奚桓都未曾察觉是谁让这场战争画上了临时句号。

--

多年之后,《四国志》末本对这场战争这样评述:雾都之战,双方主力消耗殆尽。烈军虽得以收复都城,伤亡较之苍隐有过之而无不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哀哉!哀哉!

第三十四章 潜在的危机(1)

仓惶退守赤奴城,暂住于太守府,奚桓先将赤奴城军务整肃一番。

蒙姜死后,赤奴城两万守军均由副将接管。祝融到达后,整编了残部。奚桓命其接管赤奴城驻军,总共编制三万余人。不过,这三万余人中有近三分之一军士是由雾烈本土征丁,并非嫡系军队。这也是雾都守城告急时奚桓一直不敢贸然调用的直接原因。

雾都失利的消息,很快传回苍都。不久,奚桓接到了丞相的亲笔书信,催其极早回国。这不,正临窗支着肘思量着是否该归国。

“桓,在想什么?”胭脂端着消暑的薄荷羹走进房间。

“你身子也不好,还劳心这个……快歇着罢!”奚桓心疼地道。

是的,她的确身子骨很差。但,她更明白,奚桓比自己更糟糕,雾都一战,失守得莫名其妙:“桓,这些日子,我总感觉很不安,咱们回都城吧!”

“不安?”若说起不安,奚桓心里何尝安稳过?那夜夜战火纷飞的日子,他没有一/夜能入睡,只是白天昏沉着睡个圄囵觉,强撑着不倒下。敌军伤亡明明比我方大,明明已经拼到了最后关头,只要再坚持几天,雾烈最后的军事能力便应声而垮……偏偏这个时候,雾都失守了!蹊跷,太过蹊跷了!

“我总觉得对凌峰的处决过快了!”胭脂道。

“娘娘,您不了解凌峰。他是个死士,决不可能为我方所用。”临昭扣门而入,朝奚桓报道:“圣上,都城信报,景妃娘娘已经平安抵达苍都。”

奚桓颔首示意知道了,又说:“月儿,你继续说下去。”

“就算如庄元帅所说,他助敌军攻入丽城,但这不一定就表示他是雾烈奸细,也许他代表着某一方不为我们所知的势力呢?”胭脂怀疑地道:“再者,雾烈皇陵大火也是烧得莫名其妙!据传燕陌为忠孝之人,就算他想打胜仗,也不至于要将自己的祖宗皇陵都烧掉吧?再说了,雾烈城民平日也有大小bao动,但哪一次的声势都远不及雾烈失守那天来得强大,竟然连守卫的士兵都不怕,明显是有人预先安排。这几日,我曾几次问询经过当日一役的士兵,士兵们说这些民众中有的不似平民,似乎懂得武功套路!”

到赤奴这许多天,奚桓也反复琢磨过这个问题,可是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个所以然。“祝融的确是对我提过,但这也并不排除敌军早已安插人手在雾烈城内。”

临昭不得不佩服胭脂的敏睿,顺着路数分析下去:“圣上,臣认为娘娘说得对,不似燕陌安排。您想想看,连连夜战,敌军折损人数与日俱增,倘若有内应,何不早早利用?却非要等到双方势力都大大削弱的最后关头?”

“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有人想趁我方与敌军势力削弱后,渔翁得利!”胭脂脸色凝重地道。从前在宫里,她是不去想这些问题的。雾都失守后,她见奚桓为战事担忧身心疲惫,总想为他分担一些,便时不时请教军师一些军务事宜,进而了解不少四国概况。

作为帝王,奚桓之精明让无数人所折服,若如她所言……那么,四国战局明着是两国征战,暗里却并非如此!“临昭,这些日子,影子们有无回报什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