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页

但还是有点贵,比起“四帝之治”时还差得远,也不是她心目中的米价,当然她也不会傻傻的认为全是休养生息的功劳,因为这里面也有赋税货币改革的原因。

地方的铸钱权随着新政实施全部被收回朝廷,由户部下属的铸钱办全权负责铸钱事宜,以前各地流通的钱币也被陆陆续续收回来重铸。

她从来没用过铜钱,就算铜钱和银子、金子的兑换数她也是从老师口中得知的,直到登基后户部按程序提出铸天福钱,她才知道铜钱和她想象中的不一样,要重一些,设计也比较粗糙。

每个皇帝登基后就会铸造刻有自己年号的新钱币,包括皇宫中的一些瓷器和其他刻年号的东西,以前的钱币收赋税收上来后会重新铸造,没收上来的也可继续流通,但只限华朝的货币,前朝货币一律不得流通,瓷器和其他东西一部分会陪葬一部分会保存在库房中。

既然是惯例,而且也是维护皇权的一种形式,她没必要废除,便参照自己记忆中在现代看过的铜钱样式重新设计了一下,不再以重量决定价值,重量比以前的轻了一些,质量却比以前更好。

无论是样式、工艺水平还是色泽都比以前好,正面原本刻的五铢钱宝四字,被她改成了天福通宝,背面原本刻的天福某年,则被她改成了奉旨铸造。原本银子和金子只有五两、十两锭的,被她加了一两、二两锭,以免找钱太辛苦。

彻底改变了以往重量几株的货币单位,开启了货币的通宝时代,这一货币制度一直被后续沿用,直到封建时代结束后才停止。当然,这都是后话,石忞并不知道。

她一个理科生学机械的,对货币财经啊完全不感冒,要不是到这里学了多年历史,她还是彻底历史废,重新设计铜钱样式和重量,完全是一时兴起,她压根没想到会在货币史上留下一笔。

货币发行量、通货膨胀这些词汇她倒是知道,可你要问她有什么关系,不好意思,不知道!大概翻译成这里的话问了下户部尚书元直木,才知道个大概。不知道就问,脸面是什么?又不能当饭吃!

元直木也很用心的向她解释,最后她懂了,意思是因为铜钱、银子和金子本身就值钱,再加上国内矿产开采能力、技术有限,所以发行量也有限,完全不用担心流通的货币大范围贬值。

切身体会过现代通货膨胀的石忞这才放了心,钱要是不值钱了,对华国经济影响应该还是很大的,她不想发生这样的事情。

元直木这个户部尚书是她一手提拔的,管钱财这块确实是把好手,也完全不在乎面子,没钱了在她面前哭得比谁都惨,除了最困难的时候,财务这块极少让她操心。

铸钱权既然已经收回朝廷,私自铸钱被发现就会以叛国罪论处,目前还没类似事件,如果有她不介意杀鸡给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