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是这个道理。”长青想了一会儿,笑了,“你思虑周到,我得拜你当先生才是。”
“要是当个‘红薯先生’,我却是愿意的。”许杏玩笑道。
虽然没往家交银钱,可是添置了物件儿,尽管是许杏加工红薯所用,金氏看着也满意,还主动提出可以帮着收购红薯,反正她一般也不出村子,随时都能应对,这态度倒比总是围观看热闹的赵氏积极许多。
第22章 赵氏被打
这两天陆续有人来卖红薯,放到现在,红薯已经有些陈了,吃也不好吃,外头的贩子正在低价收麦子,也没人要这红薯,拿到范家来,许杏可是实打实的给铜钱,这名声就慢慢的传开了,再加上里正的宣传,原来一直在观望的人家也来卖了。
许杏看着家里的上千斤红薯,干劲十足,还是先酿酒,再做淀粉,接着泡上麦芽做饴糖。现在是六月中,中秋节前,还能卖三次红薯酒,凉粉也是高峰期,得抓紧时间,相对来说,饴糖就不那么着急了。
不着急却不代表不精心,许杏炒了芝麻裹在糖块外头,连她自己都要赞一句卖相好,又香又甜。
因为这次一口气做了八十斤淀粉,已经很多了,她就把做好的糖块放在家里,等着下次再去卖。刘老板那边没什么说的,因为要卖凉粉,全数收下了,几天后还要一百斤,她送了就赶紧回来开工。
长青再次汇报了他的心得:“这淀粉加工起来最容易,利润自然也就最少了。”
“容易是因为如今我有了石碾,想想我从前,可也不容易哪。”许杏感叹了一声,还是肯定了他的说法,“不过你说得是,这淀粉不用蒸煮,省了柴禾和人工,自然也就便宜一些。农产品就是这样,加工的工序越多,越精细,就越值钱。”
“所以农人想要多收入,一是地里多出产,二是要尽量加工,可是如此?”长青若有所思。
许杏微笑:“正是这样。其实也未必家家户户都要加工,比如说我加工得更多,可能就没工夫捡柴禾了,那就要跟旁人买,那么卖柴禾给我,也是一个进项吧?等我开了作坊,到我的作坊里洗红薯、推碾,我得给工钱,这也是进项吧?”
长青点头沉思:“道理是极简单的,可若真的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许杏觉得,长青并不像看上去这样就事论事,仿佛是在思考什么国计民生的大事一般,看来这些要科考的人就是不一般,还没开始考就要站在朝廷官员的立场上想问题了。心里这样想着,嘴里就道:“等你将来高中了,肯定能当一个好官。”
长青淡笑:“等我考上再说吧。”
可是一回到家,俩人的好心情就没了。站在院门口就听到赵氏呜呜咽咽的哭声,两人对视一眼,许杏还好,长青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