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肥料可太好用了,有这肥料,我们今年还可以接着种冬小麦,可以多收一季庄稼。”
“真好啊,一年收两次粮食,以后的日子就好过了。”
“多亏了县太爷,县太爷真有本事。”
“可不,神仙县太爷,当然厉害了。”
“心还好,收了那么多流民,要不是县太爷,他们早就饿死了。县太爷给他们租地,还招他们做工,刘老头一家来的时候多么落魄,比乞丐都不如,现在两个儿子在家里开了荒地,一个儿子有泥瓦匠的手艺,被招去修城墙,日子也过起来了。”
“他家老大的媳妇做饭手艺好,带着两个妯娌在县城里做饭卖,听说生意很好。”
“现在县城里人多,做工的,来买茶叶的,都要吃饭,她们的饭菜味道好,又实在,生意当然好了。”
这些人说的刘老头是从外地来的流民,在杏子村分了一块荒地,盖了一间茅草房,就在这儿安了家。
除了刘老头,他们村子还有两户也是新近来平阳县的流民,其它村子里基本上也都有被安置过来的流民。
村民们议论一番,最后总结:“他们一家多亏了县太爷。”
“我们也都多亏了县太爷。”
随着水稻的收割,这样的议论声在平阳县四处响起。
“平阳县的县太爷真是神仙下世啊。”
渐渐的,不止平阳县,整个徐州,到处都有人发出这样感叹的声音,充满感激。
苏太守的行动力很不错,他又存心要干出一番功绩,于是在谢亦云给他农具制作、肥料肥地等的资料以后,他马上行动起来,把这些在徐州全力推广。
这个时代的人们还只会使用最原始的粪尿,更加不知道氮肥、磷肥、钾肥的各种效用,而谢亦云对这些虽然也不是很精通,但好歹上辈子经常和农民伯伯一起种地,也了解一些。
什么样的土地施什么样的肥,不同的庄稼对各种肥料的需求,以及在生长的不同阶段对肥料的需求量,等等,她把能想到的都罗列了出来,交给了苏太守。
苏太守又派人下去教给农民。
如今,在庄稼收获的时候,效果显现出来。
其一,庄稼产量明显提高;其二,地的肥力明显增强,有经验的农民都看得出来,一年种两季庄稼完全可行。
这就意味着,原先的土地上的粮产全部翻一倍。
还不止于此,今年在徐州用曲辕犁开出了许多荒地,这些荒地上也都可以种上庄稼。
这样算起来,到明年,徐州可以收获到的粮食是往年的三倍、四倍。
如此恩德,怎能不叫人们感激涕淋?
苏太守并不敢埋没谢亦云的功劳。
神仙谢知县的名声,由人们口口相传,早已从平阳县以极快的速度传到平长县,又以这两个县为中心,快速地向外辐射。
想必很快就能传到府城,传到徐州的角角落落。
他想瞒也瞒不住,更不敢据为己有。所以苏太守干脆做了一个顺水人情,在推广农具、肥料等的时候,都明确告诉人们,这些都是平阳县的谢亦云做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