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表兄不是要去河东了吗?代州寒冷,哪里比得上两京?我也舍不得你吃苦。”
我张了张嘴。代州?
裴夫人似乎误解了我的犹疑:“移居是大事,阿妍先问问你表兄。总之,依我的意思,你不要随你表兄去河东了,来阿母这里罢——你父亲宦游多年,我一直随他在外,最知道官家女子跟从父亲丈夫远游的苦楚。”说着,斜了裴公一眼。
“咳咳。过些时日我也要去河东、河北,军中不能带家眷,娘子只管安心留在洛阳。”裴公听完她的数落,向我道,“你既已做了我们的女儿,当然应该在裴家住。将来出嫁,也是要从裴家出门的。”
官员考课按例在秋天进行,每年一考,大部分职位的任期都是三考或四考,任期结束称为“考满”,因此每年考后常有官员迁转调动,但我全不知道崔颢也要离京了。我压下心中的惊诧,转开话头:“去河北军中?”
裴公点头:“圣人有意以信安王为河东、河北行军大总管,以我为副总管。”
“父亲千万小心……契丹人勇武善战,突厥、室韦人又多计谋。”我低首望着他襕袍下摆的素色暗纹,轻声道。
我待裴公情切,固然是因为早就读到过他的政绩:他精诚务实,在地方累有善政,后来佩玉服紫,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革粮运,开通河漕,由江南运粮入京畿,三年运粮七百万石,省钱数十万缗。但之所以去读那些事迹,却是因为另一个人……因为想了解那个人的一切,致使探索欲、好奇心不停蔓延,蔓延到与那个人相关的所有人事。
[1]隋唐时代建造宫殿将活着的小孩子放进夯土,确有其事。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城一处隋唐宫殿遗址的夯土中,发现了小孩子的骨架,见吴涛《盛唐时期的东都洛阳》,《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6期。
[2]关于裴耀卿鼎新漕运的细节及裴耀卿本人生平,参见何汝泉《唐代转运使的设置与裴耀卿》,杨海民《裴耀卿粮食物流通道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杜希德《剑桥中国隋唐史》,司马光《资治通鉴》,以及两唐书裴耀卿传。按,裴耀卿可能早在开元十八年已提出鼎新漕运的设想,但直到开元二十一年他才正式向皇帝再次提出,开元二十二年拜相后,才有机会实施。所以虽然本文现在的时间是开元十九年,但让阿妍和裴公现在提出这个计划也不算晚。
第20章 明日忽为千里人
裴公在济州为官时,那个人曾是裴公的属官。后来裴公修葺堤防时,收到转任宣州刺史的敕令,却秘而不宣,直待堤成,方才将敕令取出示众而去。他的仁爱德泽遍及济州,故而济州百姓为裴公立碑,碑文便是由那个人来书写。如此,我怎能不知裴公、不敬裴公?
裴公吩咐侍女煮上张九龄从洪州寄来的西山白露茶,蔼声道:“阿妍在鸿胪寺中为译语,想必知道极多外邦的事哩。何妨与我说一说,室韦、突厥是怎样奸猾。”
在史书中,裴公受命赍绢二十万匹,前往河北分赐立功奚人将士时,曾险些遭遇室韦、突厥的劫掠,幸得他机智,提前避免了与他们正面交锋。我不由犯难:是该将最好的做法提前说与他,还是让历史自然发展,让他自己想出那个计策?我不愿影响历史进程,可万一他自己未曾想出那个计划,他岂非可能葬身河北?最终我还是道:“室韦、突厥长居北地,物资乏少,故而其性贪婪。若圣人哪日命父亲携带财货入河北酬军,则父亲不可不备。最好命人先期而往,分道并进,一日之内尽数送完,以免生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