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凡犯刑留有案宗者三代不可科考’。

即一家人中爷爷奶奶辈犯事了,直到孙子辈都不可参加科举。只能活得久一些等待曾孙光耀门楣了。

在如今晋升通道艰难又单调的时代,此举想来能遏杀不少风气。

……

不少官员比白身的读书人更期待这场科举。

多选点人才出来吧!他们需要同僚,需要休沐!

安临琛本人倒是不算太忙,所有事情基本上都是理顺了才会送到他面前。他像各掌握方向的舵手,清楚事情走向或者拿定最终意向即可。

最忙的就属内阁和各部尚书了。

毕竟如今朝堂最上层的结构只有皇帝,虽说六部直属皇帝,但各部尚书有什么大事仍旧是需要先支会内阁一声的。

这就导致了,以温宏文为首的三位重臣,说句忙生忙死都是轻的。

现在内阁主事人只有三人,戚宣和温宏文还好说。项伯和这个为了文武平衡才塞进内阁的军机大臣,短短时日,硬是被磨瘦了不少斤。

为什么他一个带兵打仗的要天天看不对口的折子啊!

整天校对校对,校个球球!

每天超忙的日常中,项伯和还硬是挤出了些时间给自己一些远在边疆的同僚发消息。

没别的,就是诉苦。不敢说陛下,只能痛斥文官不做人,顺便羡慕他们,不用回京受罪。

……

金桂飘香的时节,盛京彻底热闹了起来;到处可见青衫长袍的青年人步履匆匆。

太和元年,锦朝第一场科举乡试,随着桂花香拉开序幕。

第23章

陈玉成二十有三,是京城郊区的一户普通农家子。

说普通也不尽然,毕竟咬咬牙也能算个耕读人家,又靠近皇城,多得是比不上他们的人家。

但正因为靠近皇城,他们这种平头百姓才什么都不是。

不过近日,陈玉成得到了家中最好的待遇。

无他,今年的乡试他便准备下场,不想蹉跎到下一个大比之年。

甚至因为这场是恩科,明年还可以再来一次,他竟是不太紧张。

陈玉成老早过了童生试,如今距离他成为秀才已有六年时间。哪怕后来一直没能再参加考试,大小也留住了功名。

前朝乱象丛生,百姓困苦,到处人心惶惶,别说接着考试了,人们整日提心吊胆,就怕顶上的人又出什么馊主意。

偏离开的代价很大,安土重迁不是一句瞎话。

如今举国安定了下来,他们这住在皇城附近,倒是成了好事。

这场恩科来的仓促又匆忙,他这种住得离贡院不算远的非常幸运,还能看段日子的书;不少偏远地的秀才们,刚得知消息就得匆忙上路。哪怕道路太平,怕也要在路途上折损十几二十天。

天色渐暗,陈玉成眼前开始模糊了起来。他坐着没动,也没起身点蜡烛。

脑袋里开始自动浮现自己以前成为小小童生时候的模样,接着是成为了秀才后开心又忐忑的少年人。胡思乱想间,他强迫自己又过了遍科举流程才闭眼睡下。

科举考试分四个阶段:童试、乡试、会试、殿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