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上次他来我家时,曾提出想收我为徒,让我跟着他读书,那日我拒绝了。”

谢定安和周宁惊讶地互相看了看,他们从没听谢景行说起过。

“今日我主动问起,祝老伯没有改变初衷,仍愿意让我随他读书。”说到这儿,谢景行和谢定安、两人分别都对视了片刻,才说:“阿父,阿爹,我已决定跟着祝老伯潜心读书,将来踏上科举之路,改换门楣。未来若是有幸谋得一官半职,也想为如我们这一般的贫苦百姓撑起一片天地。”

周宁担心,“可我听许多人说,读书科举太累……”

谢定安将手搭在周宁放在桌面的手背上,拍了拍,阻止了他未尽的话,“别担心,景娃心里有数。”

谢定安瞧着谢景行眼里的坚决,道:“只要是你做的决定,我们都赞成,你放心大胆地去,身后有我们。”

周宁只是不想谢景行过于辛苦,听了谢定安的话,将担忧压下,也笑着说:“只要你保重好身体,我便什么也不求了。”

犹豫了一下,周宁还是补了一句,“你只需要跟着祝先生认真读书,科举慢慢来,别着急。”

谢景行双眼濡湿,何其有幸,他有一双在这个朝代无比难得的开明双亲。

送六礼,拜圣人、祖师。

自此,谢景行正式踏上了读书科举之路!

第054章

从祝府出来,谢景行只觉身心俱疲,比在摊子上忙一上午生意还累。

谢定安随谢景行一同来了祝府,拜师读书可不是小事,怎么可能让谢景行一人前来?

两人上了牛车,谢定安问:“景行,现下我们直接回去?”

自从谢、周两家得知谢景行将要读书进学,家里人便觉得再叫谢景行为“景娃”稍显不妥,众人商议之下,决定改了称呼。

谢景行摇摇头,“老师方才送了我一套《性理字训》和《小学》,让我回去熟读记忆,开年后再随着他一起进学,中间这么长时间,我想先将上面的字记熟,这样少不得边写边记,先去书肆买些纸笔带回去。”

谢定安疑惑,“你不是会认字吗?”

谢景行坐在谢定安身边,解释道:“华夏爷爷教给我的字是简化版的,和大炎朝的字有些不同,我认识大炎朝的字,也能写出一部分,可稍不注意就会写成简化版的字体,需要多练练,在正式进学之前改正过来。”

谢定安明白过来,转过这条街,往书肆而去。

谢景行看向手里的几本书,忍不住回忆起刚才拜师后,祝世维考校他的情况。

按理来说,拜师后谢景行须拜见师母,而祝世维只在年少时曾娶过一门亲,妻子是父母挑选的门当户对的女子,成亲没几年,妻子生重病过世,他没再娶,独自一人到了这个年岁。

这时,只他一人端坐于上首,喝了谢景行递过的拜师茶。

放下茶盏后,祝世维扶起谢景行,脸上露出了亲近温和的笑容,“自今日起,你便是我的关门弟子,也是唯一一个弟子,我会将一生所学尽皆传授与你。”

谢景行恭敬一拜,“多谢老师,学生定会刻苦学习,不辜负老师教诲。”

谢景行已经下定了决心,此时当然不会后悔。

祝世维让谢景行在一旁坐下,他这里没这么大规矩,必须让弟子站着回话,沉吟片刻后,说:“也不瞒你,吴大夫像我推举你时,曾跟我大概提起过一些你的情况,可却不甚清晰,我只知你能识文断字,却不知到了何种程度?”

既然已成师徒,也没什么好隐瞒的,谢景行老实答道:“弟子读的书很杂,却都跟科举无关,连大炎朝的蒙学读物都未曾见过、读过。”

可上次在周家村借口考屿哥儿想探一下谢景行底时,谢景行不是知道‘夫业每荒于嬉而必精于勤’出自《圣谕广训》,且看他的模样也知晓《增广贤文》,祝世维心下疑惑,也直接问了出来。

谢景行才回想起这一茬,忙说:“这两本书都是我犯了错,罚背下来的,除此以外,倒也学过一些《论语》、《孟子》中的句子,可也没学全。”

祝世维回想起谢景行之前无心科举,如此便也说得通了,“既然学过一些,那里便把还记得的背过一遍吧。”

按照大炎朝的教学顺序,应是会让学子先按顺序学完《性理字训》、《小学》、《圣谕广训》、《增广贤文》等蒙学书籍,待识字后,再读《大学》和《中庸》,明白其中道理,知道读书的意义,之后才会教学《论语》、《孟子》。

也不知华夏这个神仙国度是如何教学?怎的先教了《论语》和《孟子》,还不教全,看来他终究只是个凡夫俗子,无论如何不能理解,也参不透神仙国度到底是个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