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页

良田卖光了,中田也卖光了,再也不能从这件事情上获利了,怎么办?把贫地当成中田,结果也卖光了。

再也不能从这件事情上获利了,怎么办?把登记在册的贫地也卖了,贫地产量低,却同样需要花费时间打理,他们早就不想要了。

有的人实在不想再给贫地交税,只想着赶紧甩出去,所以要价不高,因为登记在册,地契必须在衙门办理,所以郑丰年只能赚一些手续费。

如果是郑家的田,那么郑丰年的权利就大了,手续费是他定,田款也是他定。

老百姓大多不识字,通常是签一张委托书,郑丰年独自拿着委托书,去衙门办理。

买卖金额写多少,还不是随便他么?真实的交易金额,在他的账本上。

没有登记在册的田地,便不用交税,可是老百姓们不知道他们的田地没有登记。

一个村的税收,也是村长负责的,每年都收,每年都收进了村长的口袋,几乎能把郑家要交的税抵平。

这就是郑丰年不给他们办正规地契的另一个原因,办了正规地契,税就得交给衙门。

这些事,郑、魏、萧,三家的当家人都知道,只是很默契的没有说出来。

一来,每年收上来的税,郑丰年都会给他们分,二来,说不定下一位村长,是从他们家出来的呢?

但也仅限于管家的人,端不到台面上的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社会总是朝着更文明、更秩序的方向发展,三大家族的年轻一辈,大部分都不知道,除了掌权者,比如郑丰年。

郑、魏、萧三家,私自进行田地买卖,郝英知道,只是,以他的能力不足以将此事完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