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页

郭四海原是兰州城一位富家小姐与家仆私通所生,家仆被打死,小姐被族人以失贞之罪欲施以火刑。小姐之母不忍看着怀有身孕的亲生女儿葬生火海,便在某个夜里冒死偷偷放走了小姐。

她在逃亡途中生下了郭四海,从此带着孩子东躲西藏。族人固执,数年来苦苦相逼,在郭四海的记忆中,母亲总是不断地搬家,每个地方都住不满几个月。她给人帮佣,替人做针线,用最微薄的收入养活娘儿俩,用树枝在地上划着尘土,教郭四海认字。

终于在郭四海六岁的某一天,母亲将他拜托给当时的主家,说自己病不久矣,不想再连累孩子、连累主家,要找个地方静静地离世。

主家愕然,收留了郭四海。

可郭四海其实不信。在他心里,母亲虽然过得艰苦,但身体一直好好的,不像是有病的样子。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族人又找到了他们,母亲为了保全郭四海,自己回去领刑了。

记忆中的母亲,掌心就有这么一颗痣。而母亲芳名叫王裳珍,这位王霓珠的名字,显然与王裳珍脱不了干系。

郭少卿震惊之余,故意在审讯时将母亲留给自己的香囊掉落在王霓珠的脚边。

香囊已经陈旧得失了本色,但那上面的绣花,却是母亲的杰作。最重要的,是上面绣着一个“郭”字。

果然,王霓珠发现了地上的香囊,顿时伏到地上,捧在手心看了又看,而后泪如雨下。

王霓珠其实是听得见的,她只是被药坏了嗓子,再也说不出话来。她又一次从族人的手中逃脱,逃进了宫里,一躲就是一辈子。

她好久没有写字,泪水打湿了大理寺的供状纸,歪歪扭扭地叙述着自己几十年的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