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舞弊案了结,康熙的好日子没过几天,就开始处理陕西的赈灾银贪污事件。这不是最近才贪污的,是康熙三十二年陕西大旱那会儿拨下去的种子银,查了两年了,终于有眉目了,查案的官员呈报贪了十余万两白银,并附送了贪污官员。

康熙筋疲力竭地处理了此事,突发奇想叫来了胤祉,询问他国库银两如何,胤祉先是去了吏部,去年又被康熙调到户部,吏部掌官员考察,还是不让皇子粘手最好。

其实康熙本来打算让老八监管户部,让老三回礼部学学礼的,结果和胤禛定永定河治河方略的时候,胤禛顺嘴一句话让他改变了主意,胤禛说到时候给永定河拨款就能让八弟管了。

康熙是绝对不想让胤禩和他背后的那些人管永定河了,他赐了永定这个名儿,然后那河连一年都没安稳,这脸要打肿了。正好老三受了教训,和太子也不如往日亲近,让他来管更合适。

胤祉如实禀报之后,康熙慨叹:“朕最近总是忧虑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大臣贪污?他们在入仕之时都是清廉之人啊!为什么要拿百姓在干旱之时的救命钱?朕左思右想估计是他们生活确实困顿,朕不得不接济他们一二。”

胤祉微微蹙眉,试探道:“那您的意思是?涨俸禄?”

康熙摇头:“总有些人家里广有田产,他们是不需要救济的,俗话说救急不救穷,更何况他们不穷呢?所以涨俸禄不合适,允许他们借银子吧!你管一下这事儿,如果查明有的官儿确实日子窘迫,你就从国库批些银子给他们。”

胤祉嘴唇蠕动,瞪大眼睛,又猛地意识到这是御前,赶紧低头,康熙听不到回复,奇怪地看向胤祉:“朕与你说话呢,你怎么了?”

胤祉捏紧了袖子里的手,脑子极速转动,扯出一个笑来抬起头:“汗阿玛,儿臣觉得您说得对,只是儿臣是这么想的,儿臣之前光让汗阿玛操心了,如今汗阿玛吩咐差事,儿臣想尽善尽美地办好,您能不能容许儿臣一些时间,儿臣要查一查。”

康熙纳闷儿道:“你要查什么?都是官员与你借钱,他们自会把情况说明,你到时候酌情给他们批些银子就好,都是家世清白的人才能当官儿,他们又爱惜羽毛,自然不肯说些谎话由别人耻笑,骗国库的银子他们还不敢。朕这是体恤臣下,他们受了朕的银子过了难关自然就会感恩戴德,不会再拿百姓的救命粮,本身国库就是为了安抚天下,如此两全其美。”

胤祉听明白了,汗阿玛就没打算把银子要回来,可他绝不干这事儿,这根本就是往火坑里跳,而且绝对爬不出来。

胤祉为难道:“汗阿玛,儿臣是这么想的,您看啊,这个婚丧嫁娶最是费银子,如果有的官员需要银子来干这事儿,那儿臣是给他办六桌酒席的钱呢,还是给他十桌酒席的银子?还有那办丧事,儿臣是给他批什么木头的寿材呢?这些都得让儿臣去调查一下才能知道。”

康熙皱眉:“国库的银子还算丰厚吧?”

胤祉认真道:“那也不能让大官和小官借一样的银子,婚丧嫁娶本身就是按着地位来的,儿臣不能给小官办大规模婚宴的银子,人家就没有那么多的客人,岂非是让人为难?好像是把人家置于骗国库银子的不义之地?”

康熙抿了下唇:“你就是怕有人骗银子吧?”

胤祉低声道:“要是儿臣把银子都借空了,蒙古再有人叛乱,您没钱整备军队,朝臣们会把儿臣撕了的。”

康熙瞪向胤祉:“你会说吉利的吗?朕发现让你管银子就是个错误,你是属貔貅的,一分钱都不想给,才去户部没多久,这一脸为难和马奇那些人哭穷的样子一模一样。”

胤祉委屈道:“汗阿玛,儿臣这两年过得多难受您都知道啊,您仁慈宽厚儿臣明白,儿臣与您说一个妙招儿。”

康熙诧异了一下,胤祉还能有妙招儿?半信半疑问:“什么招儿啊?”

胤祉双眼亮晶晶:“汗阿玛,儿臣听四弟说内务府最近在给九妹妹办嫁妆,儿臣仿佛记得几个姐妹的嫁妆都挺丰厚,荣宪姐姐和端静姐姐还有恪靖妹妹她们带的金银珠宝那么多,您让内务府给大臣们借银子吧?”

康熙被胤祉气得喉咙哽住了,突然猛烈咳嗽起来,梁九功赶忙端茶过去,然后给康熙顺气,心里对三贝勒服气极了,怪不得能把自己的郡王帽子丢了呢?内务府那是皇上自己的小金库,外臣连过问都不行,每到年底,所有衙门交财政计划,而内务府可根本不用向外朝汇报自己赚了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