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页

沧澜道 墨书白 969 字 1个月前

“至此日起,但凡敌军发号将领者,来者即杀。北戎军将畏死,军心大散,吾受崔家主赏识,得见君子,引为知己,决意同生共死,共守边境。然,苦守一月,和玉关内,音讯全无,兵马不见,粮草不闻,箭矢近绝,刀断甲破。”

“六月十三,崔家主于营帐呕血,隔日,北戎军再次攻城,守将见势,劝崔家主弃城后退,崔家主念及百姓,守城不退。”

“六月二十,粮草食尽,百姓尽撤,由士兵引路,前往和玉关避难。守将再次劝退,崔家主守城不退。”

“七月初,城后树立,草木尽绝,崔家主仍守城不退。”

“七月初七,北戎以三殿下为质逼开城门,军心震荡。两日后半夜,为父收到江兄书信,言及以殿下为质乃王氏授意,殿下乃他亲传弟子,胜于性命,他向王氏求得应允,许他救下殿下。但需自种天花,以作毒种,借殿下入城之后,以天花之毒,逼开城门。然江兄不愿祸国乱民,求我于他救下殿下后,将其射杀于城外。同时告知为父,谢夫人已自尽宫内,太子皇后失踪,崔氏满门下狱,东都早已当他投降,以为边境十城陷落,一切皆为王郑两家阴谋,让为父告知崔家主,不会有粮草,亦不会有援兵,让崔家主早做准备。”

信至此处,字迹潦草不能自已,有墨迹晕染,似是水迹。

洛婉清看着这话,终于明白,为什么她爹会将人生第一位兄弟,亲手射杀。

明明她父亲已经竭力没有用任何描述情绪的字眼,可在这一刻,她却仍觉眼眶发酸,好似自己是在当年越州城中,从五月,苦守到六月,七月。

守一座守不住的城,等一只永远等不来的援兵。

“隔日,江兄如约而至,吾引弓亲射,杀之于箭下。痛之恨之,欲以身代之,然又奈何?只能搏命以救殿下,偿兄弟之情。射杀江兄之举,引崔家主亲自询问,吾告知以实情,众将皆惊,愿随崔家主,或降或反,皆由崔家主取舍。然而崔家主仍信陛下,守城不退。然,当夜,和玉关传来战报,前线迁往后方百姓三万人,于和玉关前,为守将射杀,闻讯当夜,崔家主一夜白头。”

洛婉清捏紧纸张,眼眶渐湿,抿唇难言。

在崔清平苦守不退,在崔清平仍旧保持一线希望,等待着朝廷救援时。

后方没有传来援救的消息,传来的,只有和玉关守将,将他辛辛苦苦撤离的百姓,当作敌军射杀的消息。

三万百姓,手无寸铁,于夜色屠杀于城门前,用三万无辜人的鲜血,成就王郑两家满门荣耀,救国之功!

“第二日,崔家主命家臣领兵后撤,同时寻到为父,欲往江南送一物,盼为父帮忙。为父立刻借助阁内所有渠道,阁内似早有所知,派张秋之于和玉关外等候。崔家主密送一物押解江南,随后将此物解法告知于为父,命为父先归东都,取得阴主谢夫人头上发簪,再寻他处隐居,日后,若寻可靠之人,再将此物交于对方。”

“为父听命离开,借以密探身份通过和玉关,然,离开不足三日,便听城破消息传来。为父亦不知发生何事,只能先照崔家主之命,回到东都,取得凤簪。然而回到东都之后,却才听闻,东都竟至今不知前线真正开战时间,崔家主所送求救书信,似乎从未到达过东都。”

洛婉清一愣,这才意识到,方才看到五月开战,自己觉得不妥之处在哪里。

洛曲舒写五月开战,然而于大夏所有人眼中,东都知道开战时,似乎已经是接近七月。

崔清平于前线叛国,边境连破十城,是王郑两氏于和玉关力挽狂澜,才拦住了东进的铁骑。

这是东都得到的消息,是所有人知道的过去。

洛婉清压住心中震惊,往下看了下去。

“为父心中怒惊,然人微言轻,不敢以卵击石,只能先寻凤簪,欲寻圣照太子或皇后,再做打算。然而刚寻的凤簪,便听闻宫中太子皇后为谢灵殊所检举,将于宫中赐死。随后阁中告知为父,秋之被截杀于扬州郊外,派为父下江南寻物,若能寻得此物,自此脱离阁内,天高海阔,我自有人生。”

“然为父深知,阁内动机不纯,且绝非善类,否则两月以来,为父一直将战事事无巨细告知阁内,以阁内之力,怎会让东都对前线一无所知?能让崔家主不惜余力从送回之物,必定事关重大,若将此物贸然交给阁内,崔氏叛国之冤,怕再无洗清之日。但等候数十年之机近在眼前,且此乃抄家灭族之事,为父不敢拿家人擅作赌注,一时难以抉择,只能带家人却先行离去,再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