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方式结合使用,基本上就能够制作出大部分需要的物品了。
搬着铜锅去了食堂,把竈台上的陶锅取下来,又稍微整理了下竈台的形状,换成了铜锅放上去。
陶锅更适合煲汤这种需要小火慢慢熬煮的食物,要是炒菜,还是铜锅受热更快更合适。
攒了两三天的铜锭,就足够制作榨油坊的设施了。
将这些设施制作好,又在大家的帮助下放进榨油坊安装好。
现在再进入榨油坊,已经是满满当当的了。
在準备器材的这些天来又收集了许多油菜籽,一些留种,一些拿来榨油。
李大娘用竹编做了筛子,用来筛选油菜籽的。油菜籽太小了,因此筛孔也很小,用这样的方法快速筛选出适合榨油的饱满菜籽。
铜制焙炉已经候在原地,生火加热,把菜籽倒了进去,用锅铲翻动,把茶籽给焙干。这一步要特别仔细才可以,菜籽要干透,但不能被弄糊。
油菜籽经过焙烤,变得干燥,就可以放进碾盘,细细地碾成粉末。碾盘是一个很大的圆盘,它的圆周有弧形石槽,用来放置需要碾碎的油菜籽。
碾盘中心的柱子作为圆心,一根棍子固定在上面,棍子比碾盘要长,可以被人推动,带动下方的碾滚碾碎油菜籽。
油菜籽粉末还要放在蒸甑中蒸熟。甑其实就是一种炊具,下面有许多小孔,是用来通过蒸汽的。榨油坊里的蒸甑,是炉竈上方铜锅,铜锅上放木制甑,装着菜籽粉末。
按照榨油手册所说,这一步叫做蒸粉,有个口诀是“八成熟、蒸过透”,是整个榨油流程中的关键一步,极其考验经验。
赵意清完全没有这个经验,也只好靠实验来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