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有傻子上赶着送死的,什麽样的皇帝,该有什麽姿态,世家最是清楚。
赵夙受万人跪拜,威风凛凛的进城,杨窈若的马车随着军队,自然也会经过百姓与世家的队伍。她的位置离皇帝已经有一段距离了,所以并不是完全鸦雀无声的,时不时能听到旁人寒暄敬畏的声音。
一路来,她几乎都已经做到能完全忽略。
就是在进城门后,不知为何,忽然凝起神听人言语。
“王兄,一会儿可要一块进宫赴宴?”
“也可。”
第 35 章
杨窈若侧头, 她总觉得这声音越听越熟悉,不自觉安静。
明明方才那麽多嘈杂的谈论声,她都能心无旁骛的和武英说笑, 为何现在就不成了。有种奇怪的感觉,驱使着杨窈若想要一探究竟。
按理而言, 她不应该在大庭广衆之下掀开车帘, 但心里那股探究感太强烈, 倒是顾不得这麽多。
她挪了挪身子, 一手掀开车窗t上的竹帘,一边仰头擡望, 半边身子倚靠在车厢上,另一只手扒着车窗的边, 如怯弱却好奇心旺盛的小松鼠,悄悄从树洞探头去瞧热闹。
杨窈若看见在自己马车的斜侧方, 是两个青年男子, 都束着发,宽袖袍服, 行走时衣袂翻飞,快意风流,是典型的世家子喜爱穿的衣物。
如今的天下尚且混乱, 在衣着上也有很大不同,既可以是窄袖圆领袍蹀躞带配上黑长靴子,偏英气利落的标準常服, 也有如二人文人风雅, 士族姿容的广袖木屐, 胡人割据前的靡靡风流与汉人尚武的风气杂糅,就成了现下各有特征的服饰共存的情形, 也侧面映出世风开化,胡汉大融合的局面。
所以哪怕他们身上的衣物是旧衣,且是庶民能穿的白,也不会叫人认错,脑海中下意识浮起的就是世家名士。
杨窈若看不见他们的正脸,仅仅从背影来看,其中一个头上戴乌木簪,个子略高,身姿更壮硕些的,看起来似乎有点熟悉。而且那个乌木簪男青年,走路没有旁边人的悠閑散漫,要正经压抑许多,步伐声重不少,非是武夫的有力,更像是庶民的拘谨急迫。
杨窈若不是爱隐忍的人,赵夙又给足她自由,周围的龙骧卫秉承陛下的心意,从来都是纵着她,俨然视作小主子,较之赵夙少了些拘谨,多了点当自家妹妹的宠溺自然。所以,这段时日来,杨窈若不仅心性沉静了些,行事也被养得更大方,不至于一到人前就容易紧张。
此刻,她下意识想的就是把人叫住,看看究竟是不是什麽见过的相识之人。
她张开嘴,一手伸出竹帘,正準备喊一喊,结果马车外反而有人喊了她。
“颦月姑姑,小人奉陛下之命,前来为女郎送东西。”来的人明明是男子声线,却要细许多,一听就不正常,又很谄媚,让人听得不是很舒服,可伸手不打笑脸人,那份殷切,叫人不自觉心软。
颦月从马车出去,她没有因奉承而乱了心性,陡然自傲,仍旧是从前安安静静、绳趋尺步的做派。只见她先是行了平辈间的福礼,然后接过食盒,开口道:“辛苦小袁公公跑这一趟。”
接过食盒时,趁着两手相接,颦月趁机塞了点东西,“一点心意,请小袁公公笑纳。”
赵夙身边最得用的大太监就是袁公公,小袁公公是他的干儿子,说是同一个乡下出来的,机缘巧合进宫遇上了,又都姓袁,袁公公瞧他机灵,就收下当干儿子了。
别看赵夙英明,不像吴国皇帝重用宦官,致使宦官权利过重,可像袁公公这样的大太监,近身侍候皇帝,到底是不一样的,很少有官员敢得罪。皇帝身边的,别说是太监,就是窗台长出的一根野草都比别处尊贵。
总之,含元殿的太监都不能得罪,而像小袁公公这样有靠山的更要尊重。否则,别看你今朝得势,哪天落下来,这些太监可不会宽宥原谅,只会趁机狠狠踩一脚。
颦月虽然因为服侍杨窈若而地位瞬间高升,连小袁公公见了她都要讨笑,叫声姑姑,但颦月自己心里有数,若是仗势张狂,只会为她们女郎树敌。既然已经决心要效忠女郎,就要事事思虑周全,女郎做得不足的,她要补上。
给了赏钱,笼络谢过小袁公公后,颦月就提着食盒进了马车。
她喜气盈盈的将食盒摆到案几上,询问杨窈若,“女郎可要看看?大军入城正是要紧时候,陛下却还记挂着您呢。”
自从察觉出杨窈若有些小孩子心性,与陛下相处没大没小,还常闹矛盾后,颦月就常常不着痕迹的为赵夙说好话,当然,是不逾矩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