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还能有好吃的,这些人便都七嘴八舌地围着摊子说笑起来。

很快,摊子后的柳倾雪就準备好了。两个帮工将简易的几个竈火点燃,把四个石锅都架在竈子上。柳倾雪将水添进锅子里,又从底料汤锅中舀了一勺底料,均匀地加进四个锅子里。随后便问前四个客人,都想吃什麽面:宽面、细面、苞谷面、米粉还是红薯粉?加什麽菜?

这几个客人虽然有些摸不到头脑,但还是选了自己平时常吃的面和菜。

柳倾雪各自给他们加好菜和面之后,帮工们便在竈子下面扇风吹火,很快面香味就浓郁起来。

赶大集都是要逛好久的,冒县平日寻常的大集不像庙会那麽隆重,六方的村民半夜就往这边赶,日出之前就在凤山底下排队等着进香。所以这种大集,附近的村民和本地百姓都是早上在家里吃好早饭,不紧不慢地在晌午之前赶到大集现场。

此时已经接近晌午,虽然还没到正经午饭的时间,但这几碗红油汤面却依然显得格外诱人。主要还是够噱头,这麽精巧的一人份的锅子,还是头一回见!

很快,面就煮好了,柳倾雪把四个客人的石锅面摆在柳家摊子后面的长桌椅上,请客人品尝,然后吃完后就可以带走锅子回家自己用了,如果想买柳家石锅面底料的,也可以连着底料一起买一些,另外每人送一杯石杯装的象蚁山山茶。

买石锅就送石杯,数量有限,欲购从速。

先不说那汤面的香气扑鼻让人食指大动,单是石锅的价格和数量有限的赠品石杯,就让人想蹭一回优惠。

于是,柳家摊位再次出现了火爆订货的场面。帮工们不得不把四个临时竈台改成十个,以便每次能给十个客人同时煮好面,除了登记订货的庄楚生和算账收钱的李工,剩下的帮工不是在吹火就是和柳倾雪一起给客人煮面。

虽然快到晌午,但空气中那种若有似无的凉意还是时不时伴着风吹到人身上,美味的汤面下肚,一直暖到最后一口汤,直暖了人心里去,来往逛集市的人无不纳罕,这石匠铺子怎麽竟改成了小吃铺子?

县城日常大集没有数量那麽壮观的摊位,所以并不需要按照特定的地理位置按分类摆摊,衆摊主摆得位置都是杂七杂八,吃的旁边还有可能是做工的,卖花草的旁边也可能是卖膏药的。

这不,紧挨着柳家石匠铺子的旁边就是一家夫妻饼店。

有的客人买完石锅,干脆就在这把中午饭一起解决了,吃了赠送的一碗面不够,还要再叫个糖饼葱油饼,给隔壁的小夫妻忙得喜上眉梢,恨不得跟着李工他们一起吆喝——“买石锅送碗面、外加石杯一个、山茶一杯!”

这时,路过的人当中挤出个膀大腰圆的汉子,看样子是刚做完工,来大集找吃的的,一路闻着香味走到柳家摊位这里,他四处看看,问道:“买锅送面?还送杯送茶?”

“是啊,客官,没错!”李工笑着答应,因客人太多,买卖太火,衆帮工包括李工在内,都有些搞不清楚自己石匠的身份了,总有一种身在食肆招待食客的错觉,被买石锅的客人一叫,开口就答应称人家“客官”!

“咱们这儿的面很好吃的,现在还有赠送,吃了面再拿走锅子就行!”

“这面看着的确味道不错!”汉子从摊位后面吃得热闹的人群中转过头,对李工说道:“给我来一碗!多少钱?”

李工忙给他记在账上,回头叫帮工给这汉子找个地方坐下。

汉子开玩笑道:“哈哈哈,管饱不?我早上的饭也没吃,真是饿得前腔贴后腔了!”

小夫妻在旁摊子听见,忙说:“吃不饱我们这里还卖饼哩!”汉子道:“好!给我再来两个大馅饼!”

“好嘞!”

柳倾雪闻声回过头来,看见已经就坐的汉子,客气地问道:“客人您好!您刚才说早上也没吃饭?”

“啊?你说什麽?”

那汉子未料到有人搭话,声音太柔没怎麽听清,转头看见柳倾雪一身暗色短衣襟,黑发高高束起,一时间分不清男女,但看她带着个小白围裙,便反应过来,问道:“你……是厨子?”

旁边有帮工笑道:“客官,这是我们掌柜姑娘,问你是不是早上也没吃饭?”汉子笑道:“哦,哦,是啊!是的,掌柜姑娘,我早上也没吃呢,你们的面要是好吃,我就再来一碗!”他是外村来县城在附近做工的,虽然没买过柳家的东西,但早听说过柳家有个姑娘做掌柜,想必就是眼前这位姑娘了。

柳倾雪道:“这样啊,既然你早上没吃饭,现在一下子吃辣的对胃不好,给你做碗清汤的,怎麽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