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般无奈之下,虞廷只能从军中各项杂项中来省钱,拼拼凑凑,把抚恤金发到牺牲的将士家人手里。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六百六十一人的抚恤金他尚且能顾住,但是随着年月增长,凉国蠢蠢欲动,战争一触即发,若那个时候再出现大量伤亡,就凭那点儿拖发欠发的军饷,他又能如何拼凑?
虞廷话一出,自然引起朝堂上的诸多细碎声音。
这些朝臣沉浸在盛京的富贵里太久了,久到他们忘了殷凉二国交战时,边关血流成河的惨状。
所以在虞廷平静道出五年来竟有六百多将士死于两国交战,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
有一个朝臣上前问道:“大殷国力强盛,神威军名震天下,将士戍边时,怎麽会死这麽多人?莫不是自然老死,亦或者别的地方出了什麽岔子,加在了凉国摩擦头上?”
六百六十一人,放在正常的战事中不过九牛一毛,但放在“太平年间”,却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字了。
这意味着他们自以为的太平,不是真正的太平。
意味着盛京繁华似锦,烈火烹油的境况,随时可能会被打破。
现在站在朝堂上的人,唯有虞廷来自边关,他说的话,自然引起了许多质疑。
但一向坏脾气的虞廷,这个时候却摆足了耐心,将边关情况一一告知。
他可以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呼声震天,但是在朝堂这个不见刀光剑影的战场,他只能收敛自己的暴脾气,以期用事实换得朝廷的宽厚。
虞廷道:“臣所言,句句属实。凉兵虎视眈眈,近三年来,多次找寻借口,试探边关兵力,并屡次利用商队在边关军镇安插的细作,扰乱军心民心,且据臣所知,凉兵披坚执锐,举全国之力锻炼铁器,蓄势待发”
虞廷守在边关,他向来知道凉国有攻占大殷的意图,可还是虞安歌的一封信,提醒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