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了趟供销社,回来的路上在纺织厂那,看到许多摆摊的。

看摆着的菜挺新鲜,就给他弄一点回来,你看这里有两条草鱼、豆腐、豆芽还有鸡蛋,都是顶新鲜的。”

周璇接过豆腐放在桌上,心里有些疑惑。

好像隐约记得到80年代初,知青们逐渐回城下海,没有那麽多工作岗位提供,一些大胆的青年才开始摆摊。

却原来这个时候已经有人,走在前头了吗。

柳青云客气的将那推板车的同志送出去,给了他几毛钱当报酬。

才乐呵呵的回来,跟翠兰分享着这些菜,中午该怎麽做。

于翠兰摆弄着两条鱼,欢喜的:“棉纺织厂那条路,我倒是不常走,看来哪天要过去看看。

这些菜比供销社的还新鲜,又便宜,还不要票,可不比供销社好多了。”

说起这些商家,柳青芸倒是难免感叹其不易。

“我跟你说啊,那些摆摊的人也是不容易,简直像在打游击战一样,经常的有人过去驱赶,那个警惕的呦!

听常买的那些大姐说,如果有人来巡逻,跑不及时的话,还会被追被罚,真是提心吊胆在做生意的!”

俞翠兰啧舌,“这些人胆子真大,他们忘记那些年,私自做买卖可是要放下去劳动的,还是钱壮人胆啊!”

“听说都是些没工作的,估计没办法了,才会这麽冒险!”

见两人为那些做生意的人发愁,周璇莞尔一笑。

先不说其他,在这个尚未明确改革开放的当头,就有人敢冒险出来做生意。

再过几年準是那批先富起来的人之一,因为他们有这个胆识和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