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样的话,乡试和会试的时间又需要再等上一年。
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都缺人。
打了几年仗, 是真的培养出了一批武将来,但是就显得文官的稀缺了。
朝中情况还好, 关键是刚将南边那麽大一块骠国的领土打下来, 暂时用的交由武将镇守, 扶持了一些在当地有威望的小贵族或士绅接手管理。
一味的因俗而治只能暂时解决问题, 并不是长远的手段。若是这一块地域的文化并不能很好的和中原文化交融,一旦发生什麽动蕩,顾不上去交好治理, 便又会成为一块独立的疆土。
骠国此次来犯,造成的伤亡和财産损失实在是触目惊心。
摄政王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在十年百年之后再度发生, 必须得从根源上杜绝这种情况。
除去鼓励开垦, 迁徙民衆, 更重要的是朝中要派官员过去。
照着原本的地方行政制度进行划分, 一切依照中原律法管理。
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比较艰难,但是儒法并施,兼修书院。想来只需要用上十年,便可彻底安定下来。
所以朝中有官员提出想要扩大科举规模, 在几年之内将三年一度的春闱、秋闱改为两年一次。三年两次的童生试改为一年一次。
只要程序和难度不变, 不过是增加几次机会, 更快地筛选出朝廷所需要的人才来。
但是!这套方案, 朝中是有人反对的!
以杨瑞棠的父亲杨陵和李墨的父亲李德文为代表的“李党”, 是主张扩张科举规模, 同时对南方疆土采取文治。
而朝中,薛承道和刘丛父亲为代表的“刘党”, 则反对扩大科举,对南方采取武力镇压的方式。
想到这里,摄政王就忍不住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