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9页

徐茵上了会儿网,多少了解了高温笼罩下的南半球目前是什么情况。

过两年,北半球也难逃这样的局面,甚至比这更糟糕。因为经历长达两年的极寒,物资已经极其匮乏。

不像南半球,高温虽然也诱发了不少疾病、死亡,但热带作物种植比在极寒天气下要相对容易。

这么一想,还是得多种田、广积粮,为后续做准备。

徐茵收起电脑,探头看了看,见小伙伴们睡得很香,蹑手蹑脚下到负五层,推开设备房的逃生门,出去是机器人日以继夜建造的另一座地堡。

只不过和他们现在生活的地堡不一样,这里不仅大,而且每层都是种植区,土壤是她上个小世界未雨绸缪囤的营养土,为提高存活率,还掺了一点点桃源星息壤土。

区块之间留出了一个围着护栏的天井,采光系统输入的自然漫射光,透过天井能照到每一层,护栏旁每隔一段距离安着一套全自动灌溉设备,出水口放了一颗细碎的温泉炽石,喷洒出的水温度保持在十六度上下,久而久之,整座地堡就像是一座超级大的多层蔬菜大棚。

根据光照和灌溉强度的不同,她给每块区域竖了个牌子,写上作物种类,阳光充沛、灌溉力度大的楼层、区域,用来种植水稻、土豆、玉米,阳光充沛但不需要频繁灌溉的区域种植小麦、棉花;即使有天井也晒不到阳光的阴暗区域,种植木耳菜、大白菜、奶白菜、芥菜等喜阴作物;负十层甚至更深的阴暗暖湿区域,用来繁殖菌类作物。

她把“大棚”建造、规划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有缺陷的地方加以改进,一点一点打造成温带和亚热带植物生长的宜居环境。

至于耐高温的热带作物,过两年有的是机会栽种,就不浪费“大棚”有限的空间了。

第1289章 苟在天灾末世的日子(17)

徐茵把这些资料打包压缩,发给了邓秘书。

当然,国家肯定有这方面专家在马不停蹄搞研究、种地下试验田,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多个人多份力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