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名臣张汤之子张贺也是刘据的亲吏。东城侯居股、开陵侯禄、亚谷侯卢贺等与刘据的关系也甚密切。当初,在刘据成人后,武帝特为他建立博望苑,任由他根据自己的喜好招揽宾客,这使得许多才俊来到刘据身边,成为他的亲信。

刘彻恐惧这份力量,才不顾一切地大肆牵连。

可是,这真的是对外戚势力的正确做法吗?用这个外戚打击另一个外戚,再扶持第三个外戚对付第二个,有权了就杀,杀完了又有下一个外戚……饮鸩止渴不外如是。

“两汉以外戚辅政,国家既受其祸,而外戚之受祸亦莫如两汉者。1”

汉朝是一个外戚横行的朝代。若是如同刘彻和后来的汉宣帝刘询一样的明君,外戚尚不能为祸,或许有时还能有名臣出现,如同刘彻时代的卫青、霍去病和刘询时代的霍光。

但是,一旦君主荏弱,或者幼主临朝,外戚的势力就会极大扩张,又在下一个外戚崛起时迅速衰落,给国家的朝政带来一次又一次的风波,祸患极大。

终其两汉,都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当然,这其中有着各方政治势力的角逐,但显然也有君主不重视的原因。

雄主觉得外戚能控制,自己能捧起来就能杀下去,他们不在乎。

弱主整个朝政都被把控,他们做不到。

所以没有一个皇帝想要真正做些什么避免这一切。

为了彻底解决外戚专权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外戚是为什么产生的。

汉朝的朝官往往都是贵族阶级或者贵族阶级的后人,偶尔有一两个平民出身,也依附于贵族集团或者不成气候。

随着时间的推进,朝臣的权力越来越大,当帝王不愿受到更多的桎梏时,就会寻找其他的力量与朝臣对抗。

最容易被发现,也最和皇帝目标一致的,正是外戚。

帝王没有更多的选择,就如同开国时的吕后那样,要么杀大臣,要么用外戚。

于是外戚走上了汉朝的历史舞台。

既要用外戚,还要限制外戚,怎么办?

事实上,真正缺乏的是内容严密的成文法,其他任何手段都会给当权外戚留下操作空间。用成文法限制外戚的权力,比如汉初刘邦的“白马之盟”就为后来讨伐诸吕提供了很好的理由。同时,还要建立必要的配套制度,以避免太后临朝不还政等问题。

不能说成文法就一定有用,但不成文一定没用。

毕竟法治永远比人治靠谱。

但是,究其根本,还是汉朝察举制的弊端。

察举制, 是指汉代的公卿、列侯奉诏甄拔人才, 推荐给朝廷任用为官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