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后的未来。

【为什么李白放荡不羁,仗剑任侠?为什么杜甫却总是有着一种名门正统的气质?

杜氏家族的教育给杜甫的一生奠定了基调。

杜氏先祖杜预虽然是因为武功而封爵成为阳侯,但是他的经学声望影响更高于武功。《春秋》、《左传》本来是两本书,而杜预将这两本书综合编为一本,即《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大名鼎鼎的《杜注》正是此书。

由此,杜家对于子弟的教育便蒙上了一层鲜明的儒学印记。中年的杜甫干谒求仕,晚年的杜甫秉公直谏,并非出于对名利的汲汲之心,也有着家庭教育下文人对“致君尧舜”的本心向往。

更别提杜甫对儿子的要求:“应须饱经术”;同样也反映了杜氏家族一脉相传的儒学家教。

杜甫曾写道:“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三人并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得到了“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实为杜审言首倡5”的极高评价。

有着这样一位祖父,杜甫自幼也浸润在诗歌教育中。

在这样有着浓厚诗风的家族中长大,兼之深刻的儒家忠孝教育,便无怪乎在经历国破家亡、世事沧桑之变后,杜甫还能够以老迈贫弱之躯,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发自肺腑许身社稷的诗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房玄龄默念着这几句诗,心中突然涌起一股酸涩来。

他从未读到过这样撕心裂肺的诗歌。

本来嘛,众人关注光屏也并非是对杜甫有着什么样的好奇心。

拜托!如今大唐正在经受大雨的灾祸,多少百姓家亡财散!如果仅仅是展现一个后世诗人的日常,也就不需要这里——全大唐最中枢的几个人抛下工作,守在光屏前一直看着。只派几个史官详细关注也就是了。

只是因为光屏上说了大唐由盛转衰,所以他们才在这里一直守着光屏。

之前的光屏一直在讲杜甫的家族,以房玄龄的见识,自然大都是知道的,甚至知道的比光屏上说出的还要多、还要完整。他本来已经跑偏了思路,脑中思绪在思考如何安置灾民。直到这一句诗的横空出世。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房玄龄闭上了眼,他想,这是一个值得他人敬仰的后辈。

【杜甫幼年失母,曾寄养在二姑母家中。在杜甫四岁时曾和二姑母之子同时生病,二姑母对他悉心看护,他由此得以活命,但是二姑母之子却因为没有得到如同杜甫一样多的照顾而不幸夭亡。

二姑母之子死因是否如此我们不作探究,但是这样已经能够体现出杜氏家族内部的的仁爱和真情。

此外,杜氏家族内部还有着忠义节孝的节烈气质,其中发扬的最为明显的是两个人。

一个是杜叔毗,杜甫的五世祖。《周书》中记载他“事母以孝,事兄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