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李氏一族在代地素有名望,某率军南下,便有微弱抵抗,亦能轻易化解。”
“再者,勃海湾沿岸五座盐场,最南一座在海湾最南的济北郡。若走渔阳郡,便只可得两座,岂非不划算?”
东胡王:走走!走代地!不走不是聪明人!
三日后,东胡大军正式拔营。
叛投的秦将李左车率一万大军做先锋。
——剩余两万秦军,自然是被扣留在后面,裹挟在东胡大军之中。
李左车(……):你们开心就好。
避过代郡长城工地,沿代郡与上谷郡交界的地带南下。
李左车叛秦的第七日。
又带着秦军重回代郡,身后还带着东胡大军十万。
以防万一,谨防有诈,东胡大军兵分三段。
不远不近地赘在后面。
第129章 项籍的精钢利枪作旗杆,东胡王的尸身做旗帜
十万东胡大军,兵分三段:前军、中军和后军。
自然不是为了方便秦军设伏时,可以分而击之。
——倒也还没体贴到这种程度。
事实上,李左车率一万‘叛投’秦军在前开路,以为先锋。
东胡大军分三段坠后,不远不近,两两相距百余里。
属实是谨慎之举。
如此一旦前方设伏,或李左车有不妥之举,中军及后军还能掉头回撤。
这也是东胡王的(故作)高深之举。
大秦之威正是深重的时候,虽东胡野心膨胀,又打着‘收复故土’的正义旗号。
但暗地里,还是隐约有忌惮的。
可进可退,就正合适。
再说形成这种行军阵势,也是有客观原因的。
东胡与匈奴、乌孙和月氏等草原上的游牧势力一样,乃部落联盟制,一如秦之前的夏商周。
这种部落拱卫王庭的形式,就注定会各有算计,无法齐心一体。
将十万部落联盟军拧成一股绳,一举南下,这不仅对大秦是个不小挑战,对东胡来说更是难以成行。
这样一来,也就有了前中后三军之分。
先锋是地位链中最底端的李左车,这毫无疑问。
前军也是东胡部落联盟中,相对势微的几支部落军,放在前面冲锋陷阵趟陷阱。
出人意料的是,东胡王不仅故作高深,还有些道貌岸然的天赋。
——“本王作为东胡王,受诸位信服敬重,理当坐镇中军,前后策应!”
于是东胡王率王部军和另两大部落军,成为中军,而非坠在最后的后军。
来投的三万秦军中剩余两万,被扣留后,就裹挟在中军之中。
虽已群龙无首(项籍:啊对对对。),东胡王却也不敢将曾经的虎狼之军放在王军近前。
万一在两万秦军中有愚忠之辈,行刺王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