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说来,自家小崽当初自称大学生蔻裙:把148以6九63整理本文,可加入了解,他仙界的年龄,岂非也才十八岁左右?想来梦境之中那位“鸿钧老祖”,并非他的真身
这个推断,登时让他素日隐隐的担忧骤然落了地——如此便好,寡人不必担心他那副怪异的形象,是滥用仙术而被反噬之故
想到这里,嬴政心情极好地看着李斯二人,沉吟道,“这个年纪,倒也能学着做点有用之事了明日起,汝等便带他们一同进宫抄录,今日先将秦国的整理出来,不过此事恐需耗上十来日,你们拿去右侧偏殿抄。”
李斯和蒙恬等到期待中的答复,早已喜不自胜,急忙拜道,“臣等多谢王上恩典!”
他们如此喜悦自然是有原因的,这还要从历代的封爵制度说起。
自夏商以来,贵族身份以血缘为纽带代代传承,每个月只需·四到六元即可追更最·新完结文,加入腾讯群八1四8一6酒6三看文哦从官爵到财富上形成世世垄断,平民几乎无出头之日。
虽然,到了西周时期,开始在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设定按功行赏的世袭“五等爵位制”,但在讲究“礼不下庶人”的周礼之中,君王亲近的,是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人,尊重的是身居高位的人,按功行赏的对象也是权贵姻亲,跟普通老百姓照样没什么关系。
直到进入争霸白热化的战国时期,诸侯们为了能抢夺更多的利益,才开始把眼光瞄向了庶民群体——他们广发求贤令,实行授爵制,用利益驱使寒门出身之人为自己卖命,一时纷纷开启变法求强之路。
但各国变法只如昙花一现,那些平民出身的将相,在与本国贵族旧势力的角逐中黯然收场,连廉颇那样的名将也被逼得逃亡楚国。
诸国之中,只有秦国连出几代明君,一代人背负完成一个使命,坚定不移地沿着商鞅制定的“强国”之路前行。
而在实行军功爵位制的秦国,最有机会建功立业的地方,是战场之上。
连商鞅本人,当年也以文士之身率军亲征,以攻打魏国河西大捷之功,从左庶长而升至大良造。
当然,若要较真来论,在帝王权威远远大于律法威信的时代,无论是上战场镀金的商鞅、魏冉、吕不韦,还是无须上战场立功,便能位居卿位的范雎、李斯等人,其实都是通过自身卓越的政治价值,跳过真正的“军功”,直接封侯拜相的。
可放眼整个天下,这种能让君王另眼相看的大才,本就堪称凤毛麟角,至少对不再实行世袭制的秦国贵族子弟而言,这条路几乎行不通。
甚至,像蒙恬这样,因君王感怀其祖父侍奉三朝、为国战亡,而破格提拔至内史的情况,也是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