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胤祺进城时没看到,但昨晚俩人偷偷溜出去逛了一圈,还是发现了瑟缩在僻静小巷里的乞丐。
乞丐各地都有,京城也不少见。并不能以此就判定此地的县令是个坏官。但贿赂皇子就不应该了,还是得敲打敲打他。
县令愣了片刻才转过弯来,让胤祺把钱收下,施粥和做冬衣的事儿理应由官府掏钱。
胤祺忙摇头,“那不一样的,你用衙门的钱办事我不好过问,你用我的钱若是偷工减料的,我就有权追究责任了。”
县令:“……”五贝勒好可怕!
胤禛得知此事后,欣慰地拍着他的肩膀,傻弟弟可算长大了。
为了监督县衙真的在拿钱办事,他们还特地留了个侍卫在这边盯着。
侍卫盯得很仔细,粥不够稠,冬衣里面的棉花不够厚,他都指出来去找县令,不能拿着他们五阿哥的钱不办事吧?是有多想不开,敢昧五阿哥的银子?
县令:“……”
他又不好说这钱是他的,那不就暴露自己贿赂五贝勒的事儿了吗?
合着五贝勒是在扮猪吃老虎,根本没表面上看着那么单纯。得和周围几县相熟的官员说一声儿,别被五贝勒的外表给骗了。
胤禛、胤祺到曲阜后,除了按照流程祭祀孔庙外,还见了当地的衍圣公及其子弟。
自从各地官学开始教算学、洋文和科学后,许多儒生都感到了危机,孔家人的危机感是最强的。
听说这改革官学的办法就是五贝勒出的,这样一个略有些愣头愣脑的小少年,为何要跟儒家过不去?
偏偏这回皇上还让五贝勒来祭孔,衍圣公心中不免多想,当今万岁爷表面又是立嫡子为太子,又是开设博学鸿儒科,处处宣传忠孝仁义,实则心中对儒家并无多少敬畏,到底是不通教化的蛮夷。
在祭祀之后,衍圣公便当着孔家许多门人和曲阜几位大儒的面,跟两位皇子讨论儒学问题。
说是讨论,实则就是想试试俩小孩的水平。
让众人惊讶的是,两位皇子对四书五经的内容都十分熟悉,一点不露怯。
开玩笑,读书读一百二十遍,还要时不时被抽查,谁这么学都熟悉。
而且胤祺这两年经常在康熙跟前帮忙,康熙这人表达欲很强,原本师父们讲的经筵日讲,都被他改成了读书讨论会,他读到有感悟的地方就要大发议论。胤祺这两年听了不少,对四书五经的理解早不止是在尚书房里学的那点东西了。
胤祺还不忘跟这些儒生们吹嘘一下他更加博学的三哥,“我三哥懂得比我多,本来该他和四哥来祭孔的,但是他去喀尔喀督军了。”
胤禛也道:“我虽与三哥一同学习,但在经学上的造诣远不如三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