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页

实在不行,在门外挑点事出来,让难民冲击桃源镇也是好的。

可惜,他们所想的,一件都没成。

首先他们没有想到,一个小孩子建起的镇子,会有这么高的城墙。

这是镇子该有的城墙吗?!

京都的高墙也不过如此好吗!

冲击是不可能冲击的,那些难民一把骨头的,就算红了眼,拿什么冲击?

更离谱的还在后头,路边种吃的,是哪个正常人能想的出来的?

马小良表示,就是他这个天才的脑洞,不浪费一点地方。

这叫什么,这叫防范于未然!

要不是他机智,哪里能顺利收下这么些人。

就是孩子少了点,想也知道,老人孩子妇女,在逃难的路上,都是最艰难的。

也就是有身强力壮的家人,才可能顺利的活着走到这里。

马小良倒是觉得,当初建的育幼院,好像不大够了。

划出了一块地出来,让人建造新的育幼院。

只是之前的育幼院并没有被放弃,而是增加了一个名字。

叫阳光育幼院,希望每一个在这里的孩子,都充满了阳光。

一样的流程,新到的孩子们,也都被丢进了学校,读书才是这些孩子最重要的事。

只是因为孩子变多了以后,马小良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给职业培训的学校,是不是最好还是分开来?

不过目前来说,还是够用的,就不去折腾了。

先解决民生问题比较重要,今天能有五六千人逃难过来,谁说得准下去会不会来一万人呢?

他这小镇是能吃的下,但那么多的人口,消耗的粮食,也是很惊人的。

似乎得开垦更多的荒地,正好赶紧把第二批的育种给种下去,不然年底可就要青黄不接了。

对于开垦土地,难民们还是很激动的,哪怕这些开垦出来的土地不属于他们。

最起码,能种上地,代表了他们有粮食吃,不用担心饿死。

马小良也给他们承诺,只要是参与开垦荒地的,等他们在桃源镇站稳脚跟,可以申请购买良田。

他并不打算,将所有的土地都占为己有。

如果百姓一点土地都没有,这样的世界是不对的。

全部都被士族掌握,就像晋朝一般,很快就会崩塌。

瞧瞧现在的东晋,连年打仗,惨的还是老百姓们。

马小良是可以直接分给他们土地,但斗米恩担米仇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白给的他们并不会珍惜,为什么士族能轻易的获得老百姓的土地。

当然主要原因是百姓未开化不识字等等因素在,这也是为什么,马小良要让孩子们先读书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