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页

这功劳还得是墨家人,因为在桃源县的休养生息。

墨家从之前的十几口人,收徒后,已经发展到了几百人。

不要小瞧了几百人,这可都是经过反复挑选,将最后天赋的人员选出来,才正式拜师的。

一般没啥天赋的,根本不可能拜师成功。

加上还有马小良学校的加持,每一个都是能够读书识字的。

确实,有读书识字打底,然后学习了数学和格物,让这些原本什么都不会的百姓,如今打造大型的工具,都不在话下。

早先他们就从桃源将零件都运送过来,然后再做组装。

无论是吊起那些巨大的石头,还是借助工具来打地基,都是手到擒来。

唯有马小良清楚,科技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

当然了,他也不允许,有人利用科技的力量做坏事。

墨家人做出吊车来,马小良也是震惊的,他只是提过一嘴罢了。

就这行动力,居然给做出来了?

十一月底,书院放假了给学子们放假,同时学院里的先生们,也可以休整休整。

晋朝没有科举,所以学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繁重。

梁山伯没有回家,毕竟路上遥远,他又没有马,用两条腿走回去?

走到都过完年了加上路上也不安全,所以梁山伯留在了书院,顺便还能省点钱。

“那我也不回去了。”祝英台并不怎么想回家。

“那行啊,上我庄子上玩去,正好我今年也不回去。”

“你那庄子建完了?”

“建完啦,我还弄了跑马场,到时候一起骑马。”

“大冷天的……骑什么马。”祝英台看某人的眼神,仿佛有病。

“这你就不懂了吧。”

“这有啥好不懂的?”

“没事,等你到地方了,就明白了。”

收拾行李还是很快的,马小良压根不需要带任何的行李。

直接走人就行,他的庄子上,要啥没有?

就是这天气太冷,出门怎么也要坐车才行。

山下停着两辆马车,在祝英台和梁山伯的注视下,马小良解释,“人多,太挤了。”

直到从马车上下来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郑焕,祝英台了然,“郑焕也不回家过年吗?”

“我父兄都过世了,在哪过年都一样。”司马焕冷淡的回答。

“别胡说。”马小良睁大了眼睛,“我们打小就一起过年。”

“马兄和郑兄感情是真好啊。”梁山伯忍不住的感叹。

“那是自然,我们两三岁就认识,真正的开着开裆裤的交情。”马小良得瑟的说道。

“开裆裤?我可没见过。”司马焕无情揭穿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