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西园后,胤礽便对康熙说了这个想法。

康熙琢磨了一下:“你想要人尽其用是好的,但荫生不比科举,本就是以家世入仕,你想让他们不在意门第,以才学取官,恐怕很难保证公平。”

既是以家世入仕,那选派的时候自然就要考虑家世背景能带来的影响,否则全都叫去科举便是了,又何必非要另开一个入仕途径呢?

特别是八旗子弟,大多都不会去科举,而是走荫生,他们凭的是祖辈的荫庇,许多都是名为选派实为继承,若换一个人,哪怕是再有能力,不能服众,也是枉然。

康熙耐心的给胤礽讲解其中的门道,胤礽听罢后叹气道:“果然是我天真了。”

这本就是个子继父业的时代,他自己都是凭借嫡子坐上太子之位,生而就拥有这世间最尊重的前程,又如何去跟其他人谈公平呢?

康熙瞧见儿子蔫了,失笑道:“你这想法是好的,其实与科举一样,是想给有能力的人一个入仕的机会,虽不好大肆开展,但就像你所言,在一些特殊的衙门可以试着用一用,只不过这样的官职通常微末,荫生们未必能看得上眼。”

“既是微末,那便不拘于荫生了,”

胤礽眼前一亮,“若是县学生员均可参加,也算是科举之外的一条出路,荫生们看不上的,寒门学子说不定趋之若鹜。”

第135章

胤礽如今的想法或许还很浅显,但康熙对于他这种举一反三的思维,十分欣慰。

他之所以想要带着胤礽踏遍山河,除了还愿之外,也是想让胤礽亲眼看看这世间的一切,不管是歌舞升平还是贫穷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