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元鼎元年,此人就凭借替刘彻解说黄河宝鼎的由来、宣称见过黄帝骑龙升天等一系列手段得到皇帝信赖,却没有趁机向皇帝索要高官厚禄,大部分时间都游历山河,自称为皇帝寻找仙人痕迹。
并且,此人学识渊博,精通古籍,刘彻去泰山行封禅礼,部分礼节便出自他的建议,例如封土祭坛应提前三年建好、曝晒三年吸收天地灵气,皇帝应当往东巡视海上,举行典礼祭祀天主、地主、后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等八神……
所以,虽然他也是个方士,却与大将军卫青等人关系亲睦,只有少数儒生因为他们提倡的封禅礼节与他推荐给皇帝的封禅礼仪不同而隐隐结仇。
可惜公孙卿大部分时间都远离长安,儒生们对他的恨意因此时断时续。
也因为这些原因,刘据知道公孙卿却几乎没见过公孙卿,厌恶他是个欺骗父皇的谄媚方士,又庆幸公孙卿为人低调谨慎,不似少翁、栾大之流。当然,如果有机会除掉公孙卿,刘据绝不会手软。
因此,儒生建议他向公孙卿索要返魂香救二皇子性命,刘据立刻点头答应,随后又神色苦闷地问道:“公孙卿现在人在哪里?”
“在长安。”
提议太子找公孙卿要返魂香的儒生解释道:“陛下此次登泰山封禅、出东海寻仙,公孙卿是随行之一。陛下对他的侍奉非常满意,让他暂时留在长安,将这些年游历山川大河的所见所闻都整理成册,供陛下阅览。”
“……难怪你建议本太子找公孙卿要返魂香救老二。”
隐隐觉察到儒生的真实用心的刘据不悦地说道。
但他并不生气。
因为他只想通过找公孙卿要返魂香证明自己确实没有害刘闳,并不关心返魂香是否真能救刘闳的命。
儒生这边——
见太子看穿自己的用心却依旧接受自己的建议,悬着的心瞬间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