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些朝臣,若是他們不能去做這個“賢德”,也不妨被打為奸佞,被教化而後選才而出的黎庶所代替。
這便是他們腳下的土地從唐變周之後的事實!
在一道道臣服的目光中,聖神皇帝已經走向瞭第三座祭壇。
相比於天壇和地壇,這座社稷之壇的規模要小上許多。
在這祭壇之上,也無需三牲酒水作為祭禮。
可它的分量卻絲毫也不遜色於前面兩者。
隻因在祭壇之上早已擺放瞭從各處彙總而來的五谷新糧。不知算不算是皇帝陛下的專門優待,在這堆壘成山的谷物中,被放在瞭最上方的,正是武清月打從十年前就開始種植的遼東新米。
而這座社稷之壇上的祭詞,也顯然和她有關。
宗廟在這登基大典上缺席瞭,但後繼的信號,卻需要在皇帝登基的同時昭告四方。
“皇太子有廣厚之量,有孝敬之志,可以燾煦天下,綏靖萬邦,當為臣民表率,自即日起改姓為武,入主東宮。”
“此為——皇天後土與社稷萬民共鑒。”
……
改姓為武!
在這下方觀禮的臣子之中,有人險些要直接暈厥在當場,卻被後頭的醫官眼疾手快地攙扶住瞭,根本沒讓他們有更進一步的表現。
按照武清月所說,那些體格健壯的醫官還借著攙扶他們的動作,讓有些人並不適合在此時發出的腐儒之言,都給安安分分地吞回到肚子裡。
他們再如何不想接受,就連最後的複辟希望之一,都已經正式頂上瞭母親的姓氏,而不再作為李唐皇室中人,也隻能認下這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