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学问道德的&nj;人&nj;是独自在山里&nj;隐居,还是找一个识货的&nj;君主重用他呢?

孔子认为,当然是选择出&nj;世为官,敦风化俗,教育人&nj;民了。

姜珂恭敬道:“先&nj;生乃秦之子产也&nj;。”

子产,春秋时&nj;期郑国人&nj;,和别的&nj;思想家不同,他同时&nj;还是一位很成熟的&nj;政治家,主持郑国后力挽狂澜,整捯革新&nj;,无论&nj;内政还是外交都做得很好,之前姜珂对荆轲讲的&nj;水火理&nj;论&nj;便是子产所言,他是连孔子都要赞叹一声"古今遗爱"的&nj;人&nj;。

荀子:“汝亦为子产也&nj;。”

荀子之所以如此&nj;快地答应和姜珂入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些年来姜珂寄给他的&nj;信件,他虽重视礼教,但也&nj;提倡人&nj;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nj;欲望,不可能再回到从前那个礼乐完备的&nj;时&nj;代了。

人&nj;类是有智性&nj;的&nj;,只要受到教育,皆有成善的&nj;可能性&nj;。而姜珂邮给他的&nj;这些信里&nj;,就详细地记载了她是如何&nj;教人&nj;向善知礼的&nj;过程,只有衣食富足了,才能使黔首们懂得荣誉和耻辱。

天下为何&nj;无道?

大抵是因为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罢了,虽然解决最后一项的&nj;方法还遥遥无期,但至少目前姜珂解决了前两项困苦。

否则,就算是一直追求于做官从政的&nj;孔子都主张如果天下不太平就当个隐士隐居,如今正逢乱世,天下已经不太平很久了,若非当年在邯郸偶遇姜珂,荀子本想隐居一辈子,著书立说,教书育人&nj;了。

荀子答应得如此&nj;之快,姜珂突然有一种浑身力气无处使的&nj;感觉,这种感觉,就像期末考试前一天熬夜做了一张密密麻麻的&nj;小抄,结果第二天发现是开卷考试。

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开心的&nj;。

姜珂觉得自己真&nj;是太厉害了,简直就是大秦最强hr,一趟简简单单的&nj;楚国行,连荀子都能给挖来,而且还附赠一个随机刷新&nj;出&nj;来的&nj;范增。

不行,回去得让大王给我加点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