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页

这一年来,张若兰一直教春景识字读书,哪怕当了皇后,也未曾松懈对她的教育。

现在的春景虽然还不满十岁,却是与当初那个灰头土脸的村姑判若两人。

朱翊钧问她,要不要回家看看。春景摇头:“不看。”

朱翊钧惊讶道:“为何?”

春景说道:“他们得到了三两银子,从此以后,就没有我这个女儿了。”

朱翊钧又问:“那是在家里好,还是在宫里好?”

春景看向张若兰:“只要在小姐身边,到哪里都好。”

小丫头会说话,难怪张若兰喜欢她,培养闺秀一样培养她。

朱翊钧出门只带了张若兰,没带春景,带上春景,就暴露身份了。

所以,当他们路过春景家里的时候,发现他们家又添丁了,他父母也并不在意他这个女儿是卖了,还是嫁了。

都一样,嫁了还未必能有三两银子的彩礼。

短短一年时间,土豆就已经在京郊各处流行开来。这东西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耐寒耐旱,饱腹感强,吃法多种多样,不仅老百姓喜欢,京城里那些达官贵人也喜欢,种的人自然也多。

在京郊巡视两日,与老百姓闲聊,了解耕种情况。朱翊钧发现,即便没有天灾,即便收成还不错,除去各种赋税,百姓也仅仅只是填饱肚子而已,有些闲钱还要供孩子读书。

哪怕开始种植土豆,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效率过低的问题,也没法像小时候,冯保和他说过的那样,把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去发现和学习别的科学。

于耕种方面,朱翊钧实在没有研究。他想到朝中官员也不个个都出生于官宦、地主家,也有普通农户家庭出生的。

于是,回宫之后,他就命吏部整理所有京官的资料,把曾经种过地的都挑选出来。

他每次出宫,就带上几个人,又找来村子里公认的种地种得特别好的农户,一起讨论。

其中就有他属实的那位老杨。

朱翊钧站在老杨家的田地旁边,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老杨却不急。因为村里就那么几头牛,让别家先用,用完了,他再用。

冯保忽然问道:“你这田里都种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