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在听的过程中,她会以风趣幽默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去追本溯源,如果能找到源头,则会把最开始的故事,以及怎么一步步流传变成现在版本的全过程记录下来。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一个原本在某人嘴里波澜壮阔的故事,可能在历史书上,只有短短一句话,其余全是后人根据想象加工的。

也有可能某位讲的故事,看似荒诞可笑,细究起来,竟真能在某本书中,找到一模一样的记录。

苏叶一边听故事,一边拜访各个大儒,以及当地藏书比较丰富的家族,借阅他们家中藏书,把查到的源头以及流传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分享给文人墨客们看。

通过这种方式,她瞬间打开了关中文化圈的口子,让众人接纳她,顺便印象深刻。

所谓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她虽然已是举人,可实在是年轻,又生的俊秀不凡,看在许多人眼中,这就是一钟灵毓秀的少年,见之忘俗,会心生欢喜,进而喜欢她。

可这些人绝不会把她当成平辈来交流学问,甚至因为她是江南来的,而有意无意排斥。

江南文风之盛,压全大楚其他地方一头,是不争的事实。

不说别的,就书院这事,被评为全大楚最好的书院,江南就占了好几个,而关中一个也没有,其中长安书院勉强算,但也排在其他书院后面。

加上苏叶实在年少的过分,十四的年纪,已经是举人了,这让年龄超过他许多,仍还是秀才的人情何以堪?

于是有意无意的,他们只把苏叶当小辈看,这样大家就不是同辈了,没比的必要了吧?

他们可以对毫无负担的对苏叶展现善意,却不愿意承认她是同辈。

这样微妙的心理,苏叶当然觉察了,不过她又不是来踢馆子的,自然不会明知道对方心里不自在,还要硬凑上去。

她找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几乎玩闹般的方式搜集历史小故事,这体现了她少年人跳脱飞扬的心性,符合众人对她年龄的评判。

又以成熟系统化的理论为指导,一丝不苟的研究历史,追本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