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他高升了,明面上没人冒着得罪他的风险,对苏叶产业动手,但暗地里那些手段,防不慎防。
苏叶并不想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应付那些魑魅魍魉上,因此得把一些过于诱人的产业高价抛出去,剩下一些稳扎稳打的留在手上。
大致有了思路,她立刻拿出纸笔开始做规划,一部分钱得取出来,偿还贷款,剩下的拿去投资,比如开个化妆品工厂之类的。
一部分产业和基金卖掉,套现后去投资看好的国债,或者存银行拿利息。剩下的则留下,这部分要找合适的人帮忙管理,目前都握在卡列宁手上,可之后不能还用他的人手吧?
选谁,选几个人,是个问题!
伊戈尔家族这么多年培养了许多人才,但人才和人才是有区别的,适不适合得好好考察一番。
把这些都理清楚,花了她整整两天时间,然后给卡列宁写了长长一封信,交代了她的计划,并顺便告知,她即将启程前往莫斯科,以后信可以寄到莫斯科伊戈尔宅。
做完这些,她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决定等会儿拿热毛巾敷一下。
这么想着,手上并没有停歇,打开了另外一封信,看完眉头不自觉皱了起来。
这是阿特利写来的,上面除了与她交流想法,就是告知他将会在今年底完成第三本,如果她感兴趣的话,可以提前寄过来给她看看。
这本没什么值得注意的,只不过,苏叶的表情有点耐人寻味。
她从抽屉里,把所有卡列宁和阿特利的信都拿出来,字迹不同,地址也不一样,但风格非常相似,都干脆利落。
且时间上,总是相差几天,有时候一两天,有时候三五天。
苏叶这边受到的频率,也是如此。
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可以在看完卡列宁的信后,立刻到阿特利的信,这往往让她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两封信是同一个人写的。
巧合太多就不是巧合了,没道理一个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个常年居住彼得堡,两人的信封却总能同时抵达。